聚德网络-川南经济网-chuannane.com

川南经济网老版

川南经济网

当前位置: 川南经济网 > 健康

两百年烟火里的生命温度 ——泸州肥儿粉传承里的记忆

时间:2025-04-26人气:编辑: 初旭

文/黄泽东 欧阳锡川 陈宗华

 两百年烟火里的生命温度  ——泸州肥儿粉传承里的记忆(图1)

青石板上流淌的时光

  泸州老城的晨雾总带着江水的湿润,八十六岁的玉珍老人扶着木案板缓缓坐下。案板边缘的包浆温润如玉,沉淀着两百年的烟火气息。她枯瘦的手指抚过案头那碗尚有余温的米羹羹,热气氤氲间,时光仿佛倒流回那个饥荒遍野的清晨。窗外的沱江静静流淌,汽笛声惊起江鸥,而她的思绪早已飘向两个世纪前的码头。

两百年烟火里的生命温度  ——泸州肥儿粉传承里的记忆(图2)

生命之羹·1819:饥荒中的慈悲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某一天,泸州小市码头的江风裹挟着鱼腥与潮湿。二十一岁的蒋宗明蹲在灶台前,看着最后半碗米熬成稀粥。隔壁王婶家刚足月的男婴饿得直嘬手指,哭声像细针般扎着每个人的心。那年长江汛期来得异常凶猛,两岸良田尽成泽国,满城飘着煮烂草根的苦涩。

  “宗明啊,给婶子留口汤吧。”王婶抱着骨瘦如柴的婴儿颤巍巍地立在门槛外,衣襟上结着层层叠叠的补丁。蒋宗明望着灶间仅剩的几把糠麸,忽然想起在外流浪时拾得的药典残卷——《良方集腋》中的《肥儿丸》古方记载着健脾和胃的秘方。可灾年里连糠麸都是稀罕物,他摸着衣兜里最后半块炒黄豆,心头泛起酸楚。

  月光爬上瓦檐时,蒋宗明蹲在晒场石臼前,米粒在石杵的撞击下迸裂出淀粉的芬芳。他将炒得焦香的黄豆与大米混合,石磨转动时溅起的米浆落在衣襟上,凝成晶亮的珠。“成了!”当第一缕晨光照亮灶间,蒋宗明颤抖着将煮好的米羹羹端给王婶。婴儿贪婪的吮吸声里,灶间所有眼睛都泛起湿意。从此,这碗米羹被取名为“泸州米羹羹”,这缕带着米香和豆香的白雾,从此在川南的晨昏里袅袅不绝。

两百年烟火里的生命温度  ——泸州肥儿粉传承里的记忆(图3)

匠心火传·1821-1949:六代人的守望

  蒋宗明(1798-1855)创立米羹作坊后,泸州城飘着酒与花椒的香气。船工们扛着麻包穿梭码头,脚力们挑着货担走街串巷,碗底最后一口米羹羹映着朝阳,暖着劳作的脊梁。1821年出生的蒋愈中接过父亲磨出老茧的桡板时,作坊檐下的铜铃已换了三茬。这位沉默寡言的手艺人,在豆香氤氲里守了五十二年。

  1873年深冬,蒋愈中临终前将作坊钥匙交给徒弟吴世曾。这位来自米商世家的年轻人,有着川南人的坚韧,每当清风拂过,新收的绿豆在竹匾上翻滚出翡翠光泽,石臼里的木杵声与江轮汽笛应和成歌。

  1903年,二十二岁的何从之(1881-1936)蹲在“泸州米羹羹”作坊后院的石磨旁,数着磨齿间的米渣。这位走南闯北的匠人,尝过江南的藕粉、北方的油茶,却独独被泸州这碗朴素的温度牵住脚步。“豆子要炒出琥珀色,苡仁得焙到开花。”他接过老匠人递来的竹匾,手指在食材间捻动,“还得加骨粉,补壮。”当第一袋印着红底黑字“泸州米羹羹”的麻布包运往重庆时,码头工人们的欢呼惊飞了江边的白鹭。

  1936年冬,何汝彬(1904-1960)子承父业时,作坊的铜铃已换了第五任掌铃人。这位年轻人,每当暮色染红窗棂,他总爱站在江畔,看货船载着泸州米羹羹驶向远方。1956年公私合营时,何汝彬将泸州作坊与泸州市糖果厂合并,老石磨的吱呀声里,陈雅南(1926-2003)任首任厂长,开启了新时代的篇章。

两百年烟火里的生命温度  ——泸州肥儿粉传承里的记忆(图4)

暗夜星火·1960-1976:传承中的坚守

  饥饿像看不见的野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街巷游荡。粮仓见底的清晨,陈雅南站在空荡荡的库房,手指抚过墙缝里漏下的阳光。“转产!”他咬碎牙里的苦涩,“洗衣、搬货、做饲料,先活下去。”老石磨被蒙上帆布的那天,机修工偷偷把磨盘上的米浆渍刮下来,包在油纸里藏进衣兜——那是最后一点泸州肥儿粉的味道。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第七代传承人林世荣(1956.12-)跟着师傅陈雅南,用竹筛细筛骨粉,用铜秤称量食材。每当夜深人静,师徒俩总爱坐在江畔,看月光在米浆里碎成银箔。“传统不能丢。”陈雅南总爱念叨,“这是泸州城的根。”

两百年烟火里的生命温度  ——泸州肥儿粉传承里的记忆(图5)

新生之舞·1978-今: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二十一世纪的晨曦透过钢化玻璃,照在最新生产线的监控屏上。质检员将电子秤上的食材样品质谱图,与泛黄的老配方比对。“粉子要过80目筛。”念着老匠人的叮嘱,指尖在触摸屏上轻点。隔壁传统车间里,老师傅正教徒弟炒米:“火候要像哄娃娃,急不得。”

  抖音直播间的补光灯亮如白昼,主播舀起一勺泸州肥儿粉:“这是能喝的非遗哦!”弹幕瞬间炸开,有人问起两百年前的故事。镜头扫过陈列柜里的老石臼,木杵上深褐色的包浆,在LED灯下泛着温润的光。后台数据显示,这款“非遗老幼食养辅食”已登上健康食品热销榜。

  在现代化车间里,第九代传承人欧阳俊伟(1984-)正调试着恒温设备。这位西部工匠城非遗中级工匠,已完全从第八代传承人欧阳锡川那里接过了生产性传承的担子,将祖传配方与现代营养学结合,研发出更适合现代健康的配方。“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丢。”他指着监控屏上的曲线,“但科技能让传统焕发新生。”

两百年烟火里的生命温度  ——泸州肥儿粉传承里的记忆(图6)

永恒的守护·两百年温度

  今年清明,老工人带着重孙女来到皂角巷老厂房旧址。春雨刚润过的石板路上,青苔正悄悄爬上当年的石磨基座。小女孩踮脚够着墙头新发的槐花,忽然转头问:“以前的小娃娃真的都喝泸州肥儿粉长大吗?”

  “对啊。”老工人望着孙女手中装着泸州肥儿粉的卡通保温杯,眼里浮起和当年泸州肥儿粉一样温暖的光,“他们喝的是,整个泸州城的温度。”江风拂过江岸新栽的金桂花,带着米香的气息飘向远方。在某个刚为人母的年轻母亲手里,一碗温热的泸州肥儿粉正轻轻晃动着,漾起两百年未变的涟漪。

两百年烟火里的生命温度  ——泸州肥儿粉传承里的记忆(图7)

时空对话·从历史到未来

  夜色渐浓时,非遗传习所里,正全息投影讲述新故事。镜头扫过陈列柜中的老账本,泛黄的纸页上记着1985年的荣耀:“优质产品奖”“科技进步三等奖”。忽然切换到现代生产线,机械臂精准地封装着新产品,包装上“非遗传承”的字样与"大健康饮食"的现代标识相映成趣。

  “这粉子能放多久?”直播弹幕里跳出条俏皮留言。

  “两百年。”主播眨眨眼,“从清朝放到今天,味道还是一暖。”

    在非遗传习所的留言墙上,贴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便签:“小时候奶奶喂的就是这个味”“宝宝爱喝,传统配方放心”“非遗不是故纸堆,是活的文化”“养我小,赡你老,老少都是宝”……江轮汽笛再次响起,沱江水悠悠东流,而泸州肥儿粉的故事,正在新时代的晨光里续写新的篇章。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