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锡炎:人才辈出的泸州文明底色

2020-07-27 19:22 来源:川南经济网www.chuannane.com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作者:李锡炎 一个地方的文明底色,是这个地方人才生命结构中的根文化,对于人才的成长能产生深远,甚至是终生的影响。泸州在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演进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底色和地域文化基因,为泸州人才成长提供文化奠基和智力支撑,孕育出一代又一代


作者:李锡炎

 
  一个地方的文明底色,是这个地方人才生命结构中的“根文化”,对于人才的成长能产生深远,甚至是终生的影响。泸州在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演进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底色和地域文化基因,为泸州人才成长提供文化奠基和智力支撑,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地域文化基因的各类人才,可谓是:人才辈出,一代胜过一代。


一、海纳百川的开放性文化,筑就“人才磁性热土”

   泸州处于长江、沱江的交汇之地,以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集纳千山溪流,吞吐万家货物。泸州这种区位优势,不仅为人员往来、货物交易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对于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天地,助推着吸纳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云贵文化和巴蜀文化之精华,形成一种视野开阔、开放包容、乐学先进、修炼内功的开放性文化。
   由于海纳百川的开放性文化的影响和吸引,在泸州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人才涌进高潮。早在唐宋时期,有李白、杜甫、黄庭坚、唐庚等名人大家来泸留驻采风,吟诗作赋。时至宋代,泸州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各方人才云集泸州,经商从业。特别是宋元之际,大批政治军事人才从外地集结泸州。明代嘉靖年间,当朝文宗杨慎流寓泸州十余年,与社会各界广泛交往,结社吟唱,留下大量反映泸州山川壮美、民风厚朴的诗章。清代初期,“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有大批人员从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来到泸州落脚,善种植、勤耕作的农耕人才流进泸州发挥作用。

 

    近现代的人才流进浪潮更加高涨。有蔡锷、朱德在泸州建功立业,有制造军用炸药的化工专门人才从北方迁至泸州,也有冯玉祥来泸州动员青年参加抗战,并发动抗战捐献。在建党之初,有恽代英来泸州传播革命火种,刘伯承来泸指挥泸州起义,还有陈野苹到泸州领导党的地下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特别值得铭记的是,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率领红军在泸州境内展开四渡赤水之战,写下了红军战史上的“得意之笔”,种下红色基因。
    新中国成立后,泸州是川南行署所在地,成为川南政治文化中心,川南图书馆、泸州医专、警校、公安校、化工校等相继在泸州建立,大批文化教育方面的人才和领导人才集结泸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三线”建设时期,有大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来泸州贡献力量。如今从外地来泸州,为泸州的改革、建设、发展,施展才干、贡献智慧的人才,更是不胜枚举。诸如被誉为“炸药王”的王泽山来泸州受聘北方化工集团,开创了我国火炸药资源化利用新途径,荣获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泸州自宋代以来,何以能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施展才干的“人才磁性热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纳百川的开放性文化。

二、美美与共的融合性文化,建构“人才辈出高地”

   泸州有一个原创性、历史性的社会文明贡献,就是发明了酿酒甘醇曲和窖泥固态发酵。泸州人郭怀玉于元代发明了粬药,舒承宗在明代发明了窖泥固态发酵,用“续糟配料、混蒸混烧”酿酒,开浓香型大曲酒之先河。“曲乃酒之骨,粮乃酒之肉,水乃酒之血,窖乃酒之魂”。浓香型白酒的各种呈香、呈味成分,多与发酵融合有关。从思维方式上看,这种固态发酵酿酒法是一种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的创新思维的具体运用。从文化属性来说,这种固态发酵酿酒法是一种各展其美、美美与共的融合性文化的具体体现。

 


 

    美美与共的融合性文化,是泸州文化的一大特点和优势。泸州处于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及夜郎文化的结合部上,汉人、僰人、獠人杂居一地,友好相处,各展风采,呈现出各美其美,美人其美,美美与共的融合性文化特色。
    这种美美与共的融合性文化,引导人们既各显其能、各展其才,又博采众长,取长补短,追求完美,营造人人可创新、人人可成才的文化氛围。从泸州走出来的中国百年画坛巨匠蒋兆和,能成为把中国画的精髓与西洋画的优点结合起来,画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流民图》长卷,艺术表现抗日战争的重大题材,开创了中国画的新风格新气派。从蒋兆和的成才轨迹和画坛成就中,可以寻觅到美美与共的融合性文化和泸州文明底色的烙印。中外驰名的美学家、雕刻家、文学评论家王朝闻,自称是一个“杂家”,他雕刻的毛泽东头像为出版毛泽东选集时所采用。他能成为名家,与泸州这种美美与共的融合性文化不无关联。还有著名学者、教育家屈伯川、泸州籍著名文化人凌子风、吴丈蜀等,能成为一方大家,都离不开海纳百川、美美与共的家乡文化底色的奠基。


三、敢拼敢打的血性担当文化,哺育着为国为民的栋梁之才
 

   人们常说:“天生的重庆,铁打的泸州”。在泸州曾发生过神臂山“老泸州”南宋军民抗元达34年之久的铁打战例。这种“铁打”精神经久不衰,传承至今,仅以近现代而论,从辛亥革命起事的几多壮烈,到护国战争的棉花坡决战;从泸州起义的枪声,到红军长征的四渡赤水;从八年抗战的后方重镇、十万青年十万兵,到人民解放军秋风扫落叶,解放大西南,泸州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敢打敢拼、坚守使命的血性担当精神,在泸州这块热土上不断传承和发扬。
 



    朱德在泸州曾写下“誓拼铁血铸中华”诗句,是对泸州敢打敢拼、坚守使命的血性担当文化的高度概括和热情赞扬。这种敢打敢拼、坚守使命的铁血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国家栋梁之才。在二十世纪之初,当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列强蹂躏的时候,有一批泸州青年为了救国救民,寻求革命真理,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投入革命斗争。开国上将、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曾任四川省省长、后任中央统战部部长李大章,就是泸州这批热血青年的杰出代表。在四川解放前夕,面对敌人的屠刀,泸州籍的革命烈士刘国志、刘振美,为了迎接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英勇就义。在和平时期,抗洪、抗震、救灾、抢险的英模行列中,都有铮铮铁骨的泸州儿女。特别值得泸州骄傲的奥运五冠王得主邹凯,面对强手的激烈争夺,他沉着迎战,敢打敢拼,全身心为国争光,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血性担当文化的精神状态和震撼力。


四、精益求精的匠心文化,造就创业创新领军人才
 

   所谓匠心文化,是一科灵巧、巧妙的创新性文化,就是精益求精、严谨务实的工匠精神。泸州宋墓石刻的构思之巧妙、造型之生动,工艺之精美,规模之宏大,在全国首屈一指。明代龙脑桥、蛇盘乌龟石和清代麒麟温酒器,构造独特,形态生动,是巴蜀文明的结晶,是泸州精益求精的匠心文化的具体体现。
 


 

    这种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匠心文化,引导人们勤于动脑,精于创作,激励人们精雕细刻,追求精美,成为思维缜密、技艺高超的创新创业人才。有“中国水电第一人”之称的税西恒,就是体现这种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匠心文化的典型代表。他青年时期赴德留学,成绩优异,获德国工程师称号,任德国西门子电力公司设计师,不久回国,从事实业报国。1921年他回到家乡泸县,为解决泸州照明用电问题,四处奔走,筹措修建水电站。当时四川无水泥,用条石代替钢筋混凝土构筑水坝,经过四年努力,1925年2月建成了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水电钻,人们称他是“中国水电之父”。泸州籍的两院院士张光义、王华明、管晓宏,还有一批泸州籍的大学校长和知名教授,是泸州的光荣和骄傲。他们的辉煌成就,为精益求精的泸州匠心文化增光添彩。泸州的这种精益求精的匠心文化和深厚的文化根基,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展示着人才辈出的人才后发优势。泸州文化底蕴深厚,必将会成为更加耀眼的人才密集区。

注:作者系前泸州市委副书记。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