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出品三台戏 塑造文化风向标

2014-11-20 11:05 来源:泸州新闻网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泸州,以百万人口、百平方公里的数据进入双百时代,成为大城市。大城市的软实力文化也应升级,凸显城市的质感和品位。这就需要一个活跃繁荣的演出市场来证明,有高品质、拿得出手的本土文化产品来说话。 其实,泸州的演出市场曾经辉煌过。 泸州演出市场起步

泸州,以百万人口、百平方公里的数据进入“双百时代”,成为大城市。大城市的软实力——文化也应升级,凸显城市的质感和品位。这就需要一个活跃繁荣的演出市场来证明,有高品质、拿得出手的本土文化产品来说话。

其实,泸州的演出市场曾经辉煌过。

泸州演出市场起步于1980年代。1987年,泸州举办了首届名酒节,邀请王洁实、郁钧剑等明星来泸演出,万人空巷。此后几届酒博会的演出现场盛况有增无减。不过,当时的演出靠的是明星大腕。

03

话剧《蒋兆和》

 

而今年泸州的三台戏没有明星大腕:《天赐泸州》演员中,泸州高校在校大学生占绝对数量,《泸州河》表演者是市非遗所的演员们,在接下来话剧《蒋兆和》的巡回表演中,此前在剧中任配角的市非遗所演员们“转正”当主角,一口地道泸州话的蒋兆和站在舞台上。说实话,这一点更真实,据蒋兆和的家人和弟子说,蒋老一辈子都说泸州话,讲普通话反而不够流利。

01

《天赐泸州》大型音舞诗话剧

没有明星大腕的戏靠什么支撑?对于地处西部的泸州来说,文化大手笔又不能一味“烧钱”,这就要靠创意来弥补。信手拈来且底蕴深厚的本土文化成为最佳改良范本。《天赐泸州》从剧本创作、演员、道具服装等能自己人上的绝不找外援。《天赐泸州》导演靳青在谈控制成本时说到一个细节:《天赐泸州》到外地请服装设计师设计服装,把样板拿回泸州来照着批量制作。

在不少市民的观念里,本土文化脱不去一个“土”字,与时尚似乎搭不上边。但泸州推出的这三台演出颠覆了他们的观念,原来本土的也可以是时尚的。 

04

《泸州河》演出

以《天赐泸州》为例,作为泸州本土第一部大型音舞诗画剧,其最大看点就是打破常规,融合舞蹈、音乐、3D投影、视频、旁白、情景展示等元素多感官呈现。这是一种新鲜的演出方式,泸州从不曾有过。最大的看点自然也就成为最大的卖点。

市民刘荣听同事推荐说《天赐泸州》值得一看,最初不以为然。看了表演后,刘荣说,没想到泸州居然能制作出如此好看、高大上的演出。


       

培养文化消费习惯——不再赠票蹭票

三台戏的连轴转有破有立:打破了泸州人文化消费的劣习——能蹭票有赠票决不掏钱买票,市民也开始打开腰包,为文化演出掏钱;文化消费不再靠“打牙祭”和“土豪”贴金来完成,而是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天赐泸州》、“泸州河”、话剧《蒋兆和》虽然是按照市场化运作,但其运作模式严格上来说,只能称为半市场化运作。“泸州河”驻场演出因为联一公司大楼场地有限原因,只能设置60至100个茶座,一茶一坐,看戏并不收钱,收的是茶水费。《天赐泸州》每场爆满,每场票房收入也就十多万元,演一场的成本高过票价……严格说来,三台戏的票房更重要的作用是试金石,检验市民对本土文化演出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02

话剧《蒋兆和》

在培养市民文化消费习惯上,市委市政府愿意花小钱办大事,把钱花在刀刃上。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谈话精神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话剧《蒋兆和》在泸州演出市场具有标杆性意义——在此之前,泸州从未有过话剧表演,更遑论推出本土话剧。不少市民在看完话剧《蒋兆和》后感慨道:这样一个艺术大家出生在泸州,是泸州人的幸事。他的艺术风格和为民写真的理念放在当下都不过时。

一试出真金。《天赐泸州》票务组有关人员说,第二轮公演出票情况比首轮公演更好,甚至有不少观众向票务组打听第三轮公演具体演出时间,准备邀请这一轮来不及观看的朋友及家人欣赏。“泸州河”驻场演出和话剧《蒋兆和》的演出场场爆满。

16日,市内某房地产公司包场《天赐泸州》答谢客户,用文化消费来协调人际关系开了一个不错的头。《天赐泸州》编剧张万平说,目前,《天赐泸州》表演基本成熟,已具备走出去表演的能力。


       

本土文化也有春天——激励多出精品

票房试金石证明市民对本土文化演出并非一味说“NO”,关键缺的是本土文艺工作者用心去包装人民群众喜爱的本土文化表现形式。

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无论导向还是市场,交叠透露出一个信息——本土文化迎来了春天。

而决定春天时间长短的,由群众说了算。

在谈到《天赐泸州》长期演下去这个话题时,张万平说,要将演出坚持下去,就是要不断提升和改良剧本,放入更多的泸州地域元素,推出《天赐泸州》3.0版、《天赐泸州》4.0版、《天赐泸州》5.0版……,把《天赐泸州》做成百看不厌的精品,让市民常看常新,看了又看。

在本土文化节目的创作上,既要入市民的眼对市民的胃,还要引导市民文化欣赏的品位。

市非遗所所长包靖参与《天赐泸州》、“泸州河”、话剧《蒋兆和》三台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对坚守泸州传统文化的包靖一群人来说,指明了今后本土传统文化何去何从。包靖说,一方面,非遗所要传承、梳理传统剧目,另一方面,要敢于创新。传统文化虽然优秀,但与现代人审美需求有一定距离,因此要多创造出能够适应现代年轻人审美的作品。


       

目前,泸州市非遗所联合省艺术研究院正在创作“杨升庵在泸州”的戏剧,将传统题材和文化中融入现代手法来展示。市非遗所还致力于宣扬本土孝道文化,创作“报恩塔故事”,五易其稿。包靖说,十年磨一戏。明年两场戏演出的时候再结合观众、专家的评论进行修改,直到达到最好的效果。

泸州演出市场的火热,为我市旅游文化产业顺利“合体”开了一扇窗。张万平说,《天赐泸州》的定位和起点都很高,是按照泸州文化精品和泸州旅游文化名片来打造的。在我市这个旅游大市创造出一个含金量高的旅游产品,是一种本事;把文化产品“泸州河”重新包装,也是一种本事。这种不在传统旅游线路空间内含金量高的旅游产品,对于外地客商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记者 朱虹 牟科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