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利:从“小裁缝”到企业家

2019-01-28 19:28 来源:川南经济网www.chuannane.com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编者按: 正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之际,泸州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满怀喜悦的心情,迎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伟大日子。在泸州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人物传记《泸商记忆》一书与读者见面。该书

 
 
  编者按: 正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之际,泸州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满怀喜悦的心情,迎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伟大日子。在泸州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人物传记《泸商记忆》一书与读者见面。该书分为《前言》《百年泸商记忆新》《改革开放我为先》《搏击翱翔新时代》《后记》五个部分,以人物纪实的手法,采访、整理了40位独具代表性的泸商,力求全面、详实地展示各个时期泸州商界人士,艰苦创业历程和大爱无疆的感人故事,藉以向砥砺前行的泸商们表示崇高的敬意。相信您可以从优美的文字,详实的素材中,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泸商的情怀。为了更好地感谢泸州商界、文艺界、新闻界朋友对本书的大力支持,我们将该书的全部内容陆续发布于网络,以飨读者,敬请指教。
 
第二章改革开放我为先

朱厚利:从“小裁缝”到企业家

 
  朱厚利,男,四川泸县人,四川泸州厚利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全国工商联执委、四川省第十届人大代表、四川省商会第八届常委、泸州市工商联第三、四、五届副会长,泸州市光彩事业推动委员会执行主任等社会职务。 
  1945年7月,朱厚利出生在泸县喻寺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从小好动,喜欢开动脑筋。由于家里人口多,父母和兄妹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栖,仍不能让一家人吃饱肚子。贫困让朱厚利过早地懂得了生活的艰难。
  初小还没毕业,朱厚利就辍学回家,11岁拜师学裁缝,学泥水匠、石匠。在他14岁出师时,朱厚利的裁缝手艺已经十分出众,成为远近闻名的“小朱裁缝”。他凭借一副裁缝好手艺,为十里八乡的乡亲做衣制裤,居然也小有盈余。
  然而,福兮祸所依,正是因为这门好手艺,在“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席卷到朱厚利的家乡时,他竟然成为运动斗争的“典型”,被送进了“学习班”,被罚款,被抄家,被批斗。他为之骄傲的精湛手艺竟然成了他的生活之痛,带给他的只是一连串打击。朱厚利想不明白,为啥凭自己手艺吃饭都是错,他发誓再不搞裁缝了。
  好在中央进行了拔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让春回大地,各行各业生机焕发。
  1982年,朱厚利几经思考抉择,最终决心重操旧业,并且一干就是大手笔。他筹集资金1万余元,组织亲朋好友、曾经的徒弟创办了“泸萍服装厂”,由职工自备缝纫工具,在厂里领料带回家中加工生产,按件计酬。办厂初期的日子是艰难的,为了按期完成订单,他甚至发动还在上学的3个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帮着缝纽扣、锁裤边。一年多的时间,朱厚利硬是带着大伙通过辛勤劳动,赚了10多万元。这在万元户都不多的时代,算得上是天文数字,这让朱厚利的信心倍增,同时在他心中又有了更加大胆的构想。
  1984年,朱厚利借助自身强项,创办起“泸县喻寺贸易商行”,从事服装生产和化纤布批发,将业务从单一生产拓展到“生产+商贸”,增强了企业盈利能力。三年中,向国家上交税收达28万余元,企业累积资金超50万元。朱厚利也顺理成章成了当时全县屈指可数的“富翁”之一。
  1987年7月,有了资金后盾的朱厚利雄心勃勃,把目光瞄向了倒闭的泸县晨光玻璃厂。朱厚利看重的不是玻璃制造,而是那块地,有了地企业才能发展壮大。但在选择业务上,朱厚利一时拿不定主意。为了把方向看准,降低投资风险,朱厚利亲自到湖北、广东、浙江、上海考察。这次考察给他带来了巨大收获,可以说这又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将他从一个“裁缝”变成了“染匠”。
  对!考察中,他发现化纤印染周期短、利润丰厚,最重要的是这在整个川南还是一片空白。巨大的商机让他激动无比。但却没有人相信他,认为一个“裁缝”怎么玩得转“染匠”的活呢?
  1987年8月,朱厚利在成熟的思考下,毅然用61.5万元收购了倒闭的泸县晨光玻璃厂,整饬厂房;同时,调集资金100万元,从沿海购回先进的印染设备和原料,顶着风险压力创办起了印染厂。在他的精心筹备运作下,仅两个月就完成产值120万元,实现利润15万元,上交税金17万元,同时将业务从“生产+商贸”转变为“印染+商贸”。
  在不断的技术提升下,朱厚利的印染厂从开始只印染华达呢,逐步增加到能印染化纤纺织品和丝织品两大类30多种颜色,其质量经四川省纺织厅研究所检测,认定符合国家染色标准,产品不仅畅销云贵川,还远销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浙江、广东等地,甚至还出口东南亚和美国。到1989年,年产值达到1700万元,创利172万元,上交税金90万元,成为泸州乡镇企业佼佼者,获得国家三级计量企业光荣称号,朱厚利也被评选为“农民企业家”。
  面对事业的成功,朱厚利没有骄傲自满,他懂得不进则退的道理。1989年,朱厚利拿出100多万元进行技改扩能,新建800多平米厂房,锅炉由1吨扩大到4吨,变压器由1台增加到3台,印染机由5台增加到12台,使日染量从6000米增加到15000米;接着又新建了印花车间,将业务扩展为“印染+印花+商贸”,产值和利税大幅度提升。
   随着对印染行业认识的加深,朱厚利发现纺织直接制约着印染,而大型纺织生产在整个川南还是个空白。1991年,他再次到乡镇企业发达的广东、浙江等地考察论证后,收购了一家倒闭的酒厂,又征地40多亩,办起了泸州首个纺织厂,总投资1.1亿元。建厂初期生产规模为5万纱锭,容纳职工2000余人。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8万纱锭的规模,让企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1995年3月,朱厚利组建了“四川泸州厚利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组建起自己的“纺染销”产业链条,并实现了集团化管理运作。
  1996年,纺织行业面临全国性行业整顿,不少国营大厂纷纷限产压锭,朱厚利的企业也不例外。
   面对困镜,朱厚利没有被吓倒。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迎难而上,大胆提出上涤纶短纤维项目。尽管在当时在高管中存在异议,但朱厚利相信自己的判断,主导项目上马,于1997年8月建起了年产量为12000吨的泸州涤纶短纤维厂,成为当时典型的环保型现代工业企业。这让朱厚利的集团公司形成了“化纤、纺织、印染”一条龙生产,大大降低了成本,保证了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当年便完成产值13250万元,创税利730万元。
   1998年,厚利集团被评为泸县“创税大户”、“十佳”企业,并进入“全国民营企业100强”行列。
  2000年,厚利集团投资1.8亿元兴建了一个生产规模为14万纱锭的纺织厂;同年,又租赁了自贡化纤厂。
  2001年,厚利集团又出资购买了成都丝绸印染厂,投入资金进行技改,增加了化纤生产线;同年,又租赁了新都化纤厂。
  2002年5月,厚利集团收购了重庆金凤纺织厂股份有限公司,并投入资金扩能。
  至此,朱厚利带领厚利集团完成了企业扩张之路,将企业固定资产增至5.5亿元,总资产达7亿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7500个左右,年产纱3万多吨,产涤纶短纤维4万吨,印花、染色3000万米,成为当时西南地区最大规模的纺织企业。
  朱厚利同样是分享到改革开放红利的企业家,他深知没有党的改革开放,就没有自己的辉煌。在办企业的几十年中,他在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的基础上,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为扶贫光彩事业、抗洪救灾等做出贡献。
  1994年,朱厚利到国家级贫困县古蔺、叙永招收了300多名贫困户子女入厂。在古蔺、叙永遭受特大洪灾时,他又带头向灾区群众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2万余元,为当地失学儿童捐助2万元助学。1998年,为泸州地区大洪灾捐款捐物共计12.8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朱厚利先后为受灾地区、希望工程、敬老院、光彩扶贫活动等捐款捐物130余万元,解决泸州城乡待业人员就业2300多名,安置内江、自贡、遂宁等地棉纺厂、棉麻厂下岗职工570余名。1988年,朱厚利被评为全省十大“光彩明星”;1999年,荣获四川省“光彩事业奖章”。
  2013年10月23日,朱厚利因病去世。


来源:泸州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编印的《泸商记忆》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