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日怪的古蔺花灯

2016-02-22 19:57 来源:泸州新农村杂志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初旭/文 乌蒙山深处的古蔺,地处川、滇、黔交界。这里的人很豪放,这里的人很柔情,这里的人也敢爱,这里的人也敢恨。天上雷公吼,地下烤烧酒,报子报,报子今晚就来到古蔺花灯的开场白,足见其非遗项目之磅礴气魄。 古蔺人生在花灯之,,长在川南古蔺,三岁


(图片来自网络)

初旭 /文
 
      乌蒙山深处的古蔺,地处川、滇、黔交界。这里的人很豪放,这里的人很柔情,这里的人也敢爱,这里的人也敢恨。“天上雷公吼,地下烤烧酒,报子报,报子今晚就来到……”古蔺花灯的开场白,足见其非遗项目之磅礴气魄。
       古蔺人生在花灯之,,长在川南古蔺,三岁看灯,五岁唱灯,七岁就磕磕拌拌地跟着村里人撵灯,到了十五六岁,头上扎条毛巾,腰上系根红带,俨然一位北方汉子,就把那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人生,交给了那世代相传的花灯了。
     古蔺花灯是四川省独具特色的汉族民俗舞蹈,近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考证,古蔺花灯是中国花灯的发源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花灯方面,既有云贵川三省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古蔺花灯起源较早,相传源于唐宋,一直泛流汉族民间,据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逢年过节,请上一班花灯,从晚上六七点到第二天六七点,整整一晚上,热闹非常。那情趣妙不可言,或幽默,或诙谐,或粗犷,或豪放。那气势直勾得你情绪昂扬,抑或笑得热泪盈眶。古蔺花灯程序复杂,包括起灯、罢灯外、过路灯、插灯等程序,唐二"(男主角)与"幺妹"(女主角)上场,用油纸伞或纸扇作道具,载歌载舞,歌唱内容与题材来自老百姓日常生活,被专家誉为南方的“二人转”。 
       它像一颗散发出浓郁泥土芬芳的灿烂明珠,始终保持着和山里人一样的幽然、诙谐和、纯朴和粗犷。然而多少年来,它就像一位迷人的少女,长在深闺人未识,名不经传,鲜为国人所知。
      就在我们的花灯之乡,前面是山,后面是岭,高的是山岗,低处是溪流。纵横千里的乌蒙山腹地,一条赤色的河流将花灯之乡三面环绕,河里流淌着红色的泥土,红色的沙砾,红色的河水,红色的文化,顾名思义赤水河。花灯之乡,一条箭竹坪将它横亘于川南一隅,知时节的好雨常被挡在山外,花灯之乡便十年九旱了。和邻居的叙永相比较,一个晒不干,一个淋不湿,一到复秋季节,素花花的日头一个接一个地晒,晒得溪河断流,地裂禾枯,晒得乌梢蛇脱了皮,晒得老鼠打洞洞。去过花灯之乡的人都说,古蔺是个鬼地方!
       鬼地方古蔺的花灯人,偏偏日怪,崛强地活着,生活了一辈又一辈,一代又一代,古蔺人爱心无限,爱山爱水爱家园,连想象都想把泥土变黄金,把青山换成花果园,把龙瓜河边水引从轿子顶上翻,润泽古蔺城。古蔺人记性好,凭借心传口授,自己探索,相互切磋,用风趣、幽默、诙谐的语言动作,将一部百姓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俗话说:“灯无老子戏无娘”,谁也讲不清灯的由来,说不明戏的产生。但古蔺人每年都要唱花灯,唱得一年比一年亢奋,一年比一年激越。开路先锋“天上雷公吼,地下烤酒”那一声吆喝比风大,比雨猛,比雷响,比日头烈。风刮了多少代,雨下了多少载,日头晒了多少年,花灯人就把花灯传唱了多少辈。
      有人说,那花灯是花灯人对苦难生活的稀释,古蔺人不语,只管唱。唱、唱,唱它个阳光灿烂,唱它个风调雨顺,唱得旧貌换新颜。把一曲土得掉渣的南方“二人转”唱进七彩蒙屏,唱得国际名酒节独放异彩。那世世代代靠山吃山的山里人露了脸,开了眼,花灯被称作活化石,古蔺被誉为花灯之乡,这里的人生被称作花灯人生。
       花灯成为文化瑰宝,花灯人成为红人,姑娘小伙子怀揣这张硕大的名片,上北京、下海南,开眼界,风世面。回家看看,山还是那坐山,梁还是那道梁。深沉半晌,将兜里的钱往外掏,修公路,办学校、建厂房,把一个冷冷清清的穷乡偏壤展扎成红红火火的西部热土。曾经勒紧裤腰带干革命的父老乡亲,包圆了,腰粗了,身心也活得通通泰泰,潇潇洒洒了。
      古蔺花灯人,如今仍然唱花灯,逢年唱,过节唱。唱得打牌赌博的少了,小偷小摸的没了。唱出了穷变富,唱出了条光明路。去(2015)年,当地政府和宣传部门还主导,举办了首届花灯艺术节,我作为古蔺儿女,有幸邀请为艺术节创作主题曲《灯闹古蔺》。在此借用歌词“欣逢盛世好光景,神采飞扬九洲行”,衷心祝愿我的父老乡亲心想事成,生活更上一层楼。(来源:《泸州新农村》杂志)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