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天柱:“古董”变宝贝 山旮旯圆了旅游脱贫梦

2017-01-04 13:04 来源: 新华网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新华网贵阳1月4日电(通讯员 陈光昌)沿山之巅,公路盘旋,烟雾笼罩的大山深处,古民居依山傍水。这里是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甘溪侗寨,每逢周末,前往观看木楼群、欣赏中国功夫的游客络绎不绝。 谁能想到,3年前,这里曾是方圆百里出名的贫困村寨,房屋破旧、

新华网贵阳1月4日电(通讯员 陈光昌)沿山之巅,公路盘旋,烟雾笼罩的大山深处,古民居依山傍水。这里是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甘溪侗寨,每逢周末,前往观看木楼群、欣赏“中国功夫”的游客络绎不绝。

    

    谁能想到,3年前,这里曾是方圆百里出名的贫困村寨,房屋破旧、屋顶漏雨,仅剩老人和孩子守家,破败凄凉。如今,天柱县大力实施旅游活县、旅游扶贫,经过“整村推进”式改造,村容寨貌焕然一新,开发出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

    贫困村寨华丽蝶变,美丽乡村遍布大山,共和村甘溪侗寨仅是一个缩影。随着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天柱县创造性地将扶贫政策与发展战略相融合,让脱贫攻坚真正步入发展的大潮中,探索出了天柱旅游扶贫的独特之路,让大量民间资本在乡村大地找到了“落脚点”,使贫困地区的“古董”和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天柱县委书记陆再义指出,天柱将举全县之力创建全国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示范县。以“建成国内外知名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的,围绕“山水田园·人文天柱”,推进全域旅游、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旅游总收入达100亿元以上,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合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走进甘溪寨,古老的岁月痕迹可摸可赏,400多年的屋基墙、300多年的花街路、100多年的古木楼,百年历史的古碑、古井、古庙宇遗迹点缀其间。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厚重的武术文化、侗歌文化、侗家民俗文化和宜人的生态。

    73岁的老奶奶陶益淑坐在寨门里,与村里的老人闲聊,不时发出阵阵欢笑。在陶奶奶的记忆里,“以前的房子,遇到下雨就漏水,快垮了。”

    共和村甘溪位于天柱县渡马镇南面,距渡马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山多田少,在扶贫攻坚之前,全寨112户共538人,其中贫困户达49户189人。虽然村里有瀑布、峡谷、古民居等优势资源,但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经济收益。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以种植柑橘、水稻和养猪、养鸭、养鸡为主,组上的集体经济收入几乎没有。

    “古木楼是非常好的旅游资源。”渡马镇组织委员袁灿平告诉笔者,目前甘溪寨有保存完好的吊脚楼91栋,其中有100多年历史的有30多栋。为此,甘溪寨配合渡马镇人民政府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着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开发项目,积极实施乡村旅游产业,打造美丽乡村,促进农民脱贫。

    如今,寨里寨外菊花盛开,修葺一新的古民居,散发出独特的侗家人文魅力,3.7公里长的观光步道把全村的特色景点串联起来。“花开时节,游客数量日以百计。”袁灿平说,寨里的变化也吸引了江西商会前来投资。渡马镇依托古民居、石林、侗家武术、阳戏侗戏、溶洞等资源,把天白公路沿线的龙盘、杨柳、桥坪、共和等村进行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建设成环金凤山旅游景区。

    邦洞街道办很喜欢“旅游+扶贫”的模式,积极支持邦洞街道摆头村,借力县扶贫部门的帮扶,修缮道路和民居,打造以“金凤山田园花海”为主题的乡村游,把游客从都市引入乡村,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在天柱,不少贫困村通过挖掘当地资源,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以旅游促增收,探索走出一条“农业+旅游”的脱贫模式。

    三年脱贫攻坚,天柱县是2002年国务院确定的592个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有贫困村132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3971户,贫困人口数110155人。其中:已经脱贫9830户36504人,未脱贫24141户73651人。脱贫时间紧、任务重,亟需以超常规的手段破解难题。

    旅游扶贫无疑是天柱的优势所在。天柱是文化大县、中国重晶石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贵州高原黄金城、贵州林业基地县,也是黔东南第一关、全国油茶科技示范基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6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项目奖获得者,有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村4个,具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天然资源优势。旅游扶贫只要开发得当,可以取得开发一个景区带富一片贫困乡村的效果。

    天柱县副县长王兴友表示,要把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实施旅游扶贫连片开发,今年开始重点扶持发展坌处镇三门塘村、渡马镇共和村、高酿镇地良村等14个旅游资源较丰富的贫困村。这些村的“老古董”---古建筑、古民居、古树、古瀑布等藏在深闺有人识,成为贫困村寨脱贫致富的一大法宝。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