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的思考

2015-11-30 16:02 来源:泸州新农村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作者: 邵忠奇 党的十八大把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新型城镇化建设给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如何抓住机遇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是当前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旅游产业是新型城镇化重要的产业支撑 城镇化应以产业化作为核心动力带动发展,没


 
作者: 邵忠奇
 
        党的十八大把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新型城镇化建设给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如何抓住机遇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是当前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旅游产业是新型城镇化重要的产业支撑
 
     城镇化应以产业化作为核心动力带动发展,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难以健康发展。泸州是重要的工业城市,但也是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结合城镇的实际选择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作为支撑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旅游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旅游业是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也是新型的实体经济,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好、能源消耗低、经济贡献率大、绿色特征显著、兼具经济性与文化性等特点,具有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泸州旅游资源富集,区域内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个,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和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6个,国家2A级旅游景区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地域特色为泸州城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旅游业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内在需求。在我国425座矿业城市中,资源枯竭型城市占了51座。这些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产业消亡的过程。泸州作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要实现城市转型,其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考虑劳动力就业、城市生态环境优化、产业协同发展等因素,而旅游业兼具以上功能。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一方面,可以依托城市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旅游如泸州的名酒、化工是泸州不可多得的城市工业遗产,这些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是发展工业旅游的资源实体;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实现转型,泸州丰富的名酒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长江文化等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挖掘和发展空间。结合工业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又有利于把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变为新的富有吸引力、凝聚力和辐射力的新型城市,从而有力地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旅游业是促进新型城镇繁荣的主导产业。旅游强大的动力价值及区域综合发展协调能力,决定了这一产业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尤其是在中西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新型城镇化是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城镇和人文城镇的城镇化。泸州现有城镇类型多,文化底蕴丰富,有历史文化名镇、工业名镇、商贸名镇、名酒名镇、民族村镇、古村古寨等。这些城镇以及各区县的中心县城都具有比较鲜明的文化特征,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增加旅游功能要素,在市区打造“中国酒城.醉美泸州”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周边城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托气候、景观、地质环境、民俗文化等资源,积极打造旅游目的地,就能够使旅游产业成为促进新型城镇繁荣的主导产业,从而形成一大批具有旅游特征的新型城镇,促进城镇的繁荣与发展。 
   (四)旅游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国家明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是逐步把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并在三年内实现2505万农业人口落户城镇。农民落户城镇,需要解决的是就业问题。旅游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一是促进农民身份的转换。泸州的旅游景区几乎都处在乡村,游客往往依托于乡村的中心集镇或是村落开展集散。游客在这些地方聚集和集散,这些小集镇自然就会形成人群聚集、消费聚集和服务聚集,当地农民就有可能成为高收益非农业人员;二是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旅游各要素的延伸带动泛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村民的从业结构由原来的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向农商结合的模式转化,从而带动农民生活方式向城镇居民转化。三是促进农村就地城镇化。在墨西哥进行的一项投入产出研究表明,旅游业每投资8万美元,相应制造41个就业机会,比投资于石油业多26个机会。旅游产业聚集成为城镇化的基础,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旅游消费的集中,促进了当地的城镇化进程。


二、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旅游作为新型城镇化重要的载体,必须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才能实现良性互动。目前由于我市旅游业起点低、基础弱,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与旅游业互动发展,还需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产业取向需要融入旅游。目前各地在城镇化的实现途径上选择多种发展模式,在许多城镇城市中,往往一蹴而就地把“城镇化”等同于“工业化”。笔者认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分析城镇赖以发展的资源优势,需要对城镇的资源环境、资源枯竭状况、产业基础、文化形态、交通状况、人才状况、发展制约因素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科学规划城镇产业发展方向,极大地改善和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品质。在泸州,我们应当以旅游业为引导,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即使是搞工业产业为主的城镇也要以改善城市环境,实现宜居宜游作为发展目标,更好地完善城镇旅游服务功能,扩大城镇开放程度,提高城镇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扩大旅游业在城镇产业中的比重。如果仅仅将“工业化”作为“城镇化”的主要路径,那么大批工厂进入乡村占用大量的农地,将会改变传统的乡村格局和形态,同时也会隔断地方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使延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地方性、民俗性的传统文化走向消失,最终弱化泸州独有的民族生态文化个性,伴随着的将会带来经济发展停滞、环境污染严重、失业人口庞大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泸州应该以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推动其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发展环节需要切入旅游。新型城镇化是贪大求快的克星。改革开放30多年来,快速城镇化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标志。可是,在城镇化建设中,由于选择的偏差、定位的误区以及农民的漠视,致使盲目的城镇化,不仅没有促进农村和谐秩序的演化,反而使得现有的农村秩序受到很大的破坏。就环境而言,小城镇大多数都以落后的传统产业为主,规模较小,无法发挥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但投资巨大,发展成本极高,同时农村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样,不但没有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反而极大地恶化了农村现有的生态秩序。盲目的城镇化,不注重发展方式,将使得“造城”运动和“圈地”热潮如火如荼,在造就新的城市贫民的同时,又在大量吞食着农民的廉价土地。这种“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方式,进一步助长了多占耕地和不合理拆迁的行为。盲目的城镇化不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不仅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而且要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实现转变和提升。
      三是要素配置需要强化旅游。 旅游作为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产业,需要相关产业的配套和支持。很多地方由于城镇化建设中弱化旅游服务功能,规划的旅游项目数量过少、水平不高,甚至是把旅游度假区作为房地产开发区,造成旅游产业布局不佳,休闲功能弱化。度假区自然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失去了度假区的旅游功能。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仅需要强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配置,而且需要以低碳环保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以风格迥异的民族特色村寨为主题,以典雅厚重的历史人文景观为补充,在充分遵循原生态文化风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城乡建设提质扩容。既要保护好历史建筑文化遗址、民族村寨和特色民居,又要按照居民需求建设多样化的生活空间和居住形式。既要符合城市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教育、医疗、社会活动)的需要,又要满足广大游客观光游览、探险猎奇、休闲体验的需要。只有通过特色民居改造、城镇风貌治理、旅游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改良等一系列城镇化建设,辅以文化体验、科考探险、户外拓展等旅游活动,才能促进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互为补充、和谐共荣。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就是改善城镇环境,增加城镇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品质,使旅游者文明素质得到提升的同时也使城镇居民生活和文明程度得到提升的过程。 
   四是体制机制创新需要主导旅游。城镇化政策设计的核心目标人群是农民工和将要进城的农民,决定了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是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家园。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研究和制定符合新型城镇化要求的旅游集镇标准,建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强化政府在旅游规划和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二是要改革城镇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社区管理。完善对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着重围绕农民工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台相关方案,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二是要改革土地管理政策。强化管控,严格控制城镇扩张的规模和速度,统筹各类土地的流转,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研究制定城镇化的管理模式。三是促进人才发展机制,一个城市的发展核心还是要依靠人才的培养,城市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对城镇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满足城镇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


三、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深度进行科学规划。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确定具有旅游专业水准的规划队伍,充分听取各利益主体的意见,促进旅游与城镇化建设在规划中得到协调,制定出高水准的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的土地利用规划、景观保护和建设规划、水资源和能源保护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目前,我市正在编制的系列发展规划和各区县编制的相关规划,都可考虑在规划编制专家中增加旅游专家,在总体规划中融入旅游发展要素并征求旅游部门意见,在各交通、水利、土地、建设等分项规划中增设旅游功能配置,以便在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增强城市的旅游功能。认真搞好县域旅游规划和景区开发专项规划,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旅游功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切实夯实基础。
       二是加快推进名酒旅游目的地建设。要按照“城市即景区、景区即城市”的景城一体化的工作要求,加快名酒旅游目的地建设。构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改善城市交通,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的拥堵现象,加快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要,加快规划建设泸州旅游集散中心,提供便捷的旅游集散需要和信息咨询服务。在市区、公园和旅游节点规划建成一批布局合理、清洁卫生、生态环保的旅游星级厕所。开发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强的旅游文化娱乐项目和节庆活动,适时推出一台具有泸州文化特色的大型文化演艺节目。建立覆盖全市的泸州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张坝桂圆林、天仙硐景区、方山景区、云溪温泉等一批精品景区创4A步伐,同时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加快泸州老窖旅游区(含酒业集中发展区)建设;规划建设管驿嘴、枇杷沟、滨江路等一批特色旅游文化主题街区,真正使中心城市成为优秀的名酒旅游目的地,促进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以旅游引导就地实现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无论是开展旧城改造,还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都应当以“宜游”为出发点,以新型发展路径为引导,就地实现城镇化。第一,建立一批中心城镇。现有A级景区所处的城镇如太平、二郎、黄荆、福集、尧坝、福宝以及自怀、合江、上马、大渡、云龙、黄舣、通滩、玄滩、毗卢、立石等乡镇,应该是旅游唱主角、唱大戏。这些集镇要打造成为旅游小镇,首先必须是要考虑旅游吸引物的打造、旅游特色的构造、旅游主题形象的选择、旅游线路的安排,必须考虑旅游产品形象塑造、旅游功能布局、旅游管理与服务提升等,并通过旅游环境的改善,提升城镇品牌与服务产业发展的空间。第二,打造一批休闲聚集区。在泸州市区的黄舣、华阳、石洞、大渡、天仙等乡镇和四县三区县城周边的乡镇形成城郊周末休闲娱乐的聚集结构,打造出一批具有休闲、度假、养生功能的特色休闲聚集区,将城市的消费能力吸引到农村,就地实现城镇化。第三,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城镇。在古蔺的箭竹、大寨,叙永的落卜、合乐,合江的五通等乡镇,通过打造特色民族村寨建设少数民族风情浓厚的旅游小城镇,在佛宝、太平、江门、尧坝、分水、立石、天仙等乡镇打造民族文化厚重、民风古朴的特色旅游小城镇。由民族风貌、少数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厚重形成的民族手工艺、民族节事活动、民间杂艺等,形成不同风情、各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小镇,并通过区域整合和乡村整合,构成“泛旅游产业”发展带。第四,建设一批新农村主题社区。在江阳区邻玉的兴隆村、泸县福集镇的小马滩、赵岩、龙华村、龙马潭石洞镇的花博园村、纳溪天仙镇的牟观村、古蔺的箭竹乡的团结村、水口镇的马跃村等,采取“一村一品”方式,统一规划建设具有独特乡土气息的新型农村社区,打造既符合农民、农村产业工人生产生活需求,又符合游客旅游体验需求,更符合未来城市富裕人口下乡度假需求的集文化多样性、旅游体验性、度假养生性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小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使当地农民从传统农耕中解放出来,转变成从事农村社会化大生产的产业工人,转变为从事现代旅游业的新型城镇居民。最终使新农村社区发展成为拥有景区化风貌、产业化发展业态、城镇化服务体系的新型村镇聚落结构,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四是构建新型城镇化利益驱动机制。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旅游经营企业不仅是直接利润的追逐者,还应当是各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者,要把旅游要素功能的植入和环境保护目标纳入旅游经营企业战略目标,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推动作用。在开发、筹资、税收等方面,政府应给予经营企业相应政策上的扶持。政府除出面采取更加有效的鼓励投资政策,把企业对旅游要素的配置和环境保护的收益转化为特许经营权,从而形成开发和保护的良性循环外,还应对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监管,防止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破坏。
       五是努力争取当地社区和农民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主体的发展是农民,农民进了城,幸福指数应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决策中,不仅要考虑征求当地民众的意见,而且应理所当然地吸纳当地群众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发和经营,参与旅游住宿接待、发展特色旅游交通、旅游购物以及参与建设当地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等。有效吸纳当地民众参加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发和经营,才是决定城镇化开发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带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既定目标的根本。(作者单位:泸州市外事侨务旅游局)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