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深处,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雷达站。三十多年来,四川古蔺县苗族同胞项润香一家三代,用那只“拥军背篓”,常常为山上雷达站的官兵们背米,送油,保障着军营的“后勤朴给”,几十年如一日,演绎出一段感人至深的军民鱼水情。
乌蒙山麓“拥军背篓”代代传
初 旭
空军某部古蔺雷达站,地处乌蒙山麓,所处的位置实在太险要,山在云雾中,云在半山腰,站在山下,抬头仰望那耸入云天的山峰,就直让人心里打颤。
三十多年来,项润香一家把自己的感情都倾注给了那些在大山上服役的雷达官兵,他们凭着对人民子弟兵执着的爱,给那块几乎与世隔绝的军营带来了满满的幸福与快乐,军营里的官兵们也早把老项一家当作了军中一员——“没有着装的军人”。也许,这些故事过于平淡,但正是这些平淡的故事,见证了和平年代里特别的军民鱼水情谊。
别人不干我来干
今年56岁的项润香,已经是第二代拥军人了。他的父亲项水权算是项家第一代拥军人,在部队一干就是近二十年,如今早已离开了人世。
笔者曾采访过生前的项水权,老项一脸络腮胡,敦实的身板,头上扎一条白帕子,一看就知道他是位爽性的山里汉子。他的家就在那高高的大山脚下,山上的部队要下山买菜、打油,他的家就是必经之路。
一家三代拥军路
那是1982年10月的一天清晨,项永权像往常一样,起床后在屋檐下涮口。当地一村民背着一背篓蔬菜在自家门口停歇,旁边一位中年军人手里提着各种食品,彼此在说着什么。已经快到吃早饭的时辰,双方还没有离开,还在争论着。原来,那村民是部队请来为部队买菜的临时工,他嫌工资太少,不愿将菜背上山。
项永权一听这话,心头就来气,对村民说:“人家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条件这么艰苦的地方来,为祖国和人民站岗放哨,从没有讲价钱,背点菜有啥了不起?还在这里打什么理扯?”那村民听了,赌气说:“你思想那么先进,你咋个不来背?”项永权一听,二话不说,接过蔬菜背篓,就往山上背。这一干,就是近二十个年头。
很少起早床的老项,揽到这份差事后,就像套上战车的战马,人不敢懈怠。他常常早上6:00时就起床,背着背篓到离家两公里多的乡场上买菜、买肉、打油。一一买齐后,又马不停蹄地往部队所在的大山上赶。有时到了半路才想起还差什么东西,又只得沿崎岖不平的山路回去买。春夏天,为了躲避那火辣辣的太阳,他常常是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上街,但背到半山上,仍是汗流满面,背篓绳像勒在肉里一般。老项不是太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类的道理,但他知道山上子弟兵们的生活,全在自己的背篓里。于是,在土坎上歇歇,抽上一支土烟,又继续往山上赶。
冬天来了,高寒的大山上,风像刀子一般,吹得人生痛。脚下是厚厚的冰雪,老项那青筋暴突的脚肚子上,常常会皱裂出一些血珠子来,但他从没有喊苦叫累……放下背篓,又主动帮助官兵打扫卫生、种菜、锄地。时间长了,他把军营当成了自己的家,同时还主动请缨,利用厨房潲水为军营养上了肉猪,昔日单一的军营伙食,有了老项,餐桌上又丰富多彩了。
军中无戏言。不论家里有多忙的农活,老项从不耽误部队的事,家里人也从不拖他的后腿。有一年冬天,老项背菜上大山,脚杆摔伤了,不能行动,妻子古正英主动接过丈夫的背篓,又沿着那条山道一步步运送着军需物资,保证着部队的后勤供给。
部队首长考虑到他家境穷困,每月补贴他家30公斤大米,老项从不争高论矮。有人知道后,就劝老项不要干了,“随便到街上打点小工,也比这找钱”。老项摇了摇头,毅然拒绝了:“为子弟兵们服务,钱多钱少我都乐意”。
我舍不下那些兵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来,从西方落下去,项永权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背着背篓从家到街上,从街上到军营,周而复始,一年年,一月月,他在这条拥军的山道上跋涉了近二十个年头。
沿路的树丛黄了又绿,绿了又黄,项永权的脊背在岁月的磨砺中,也开始弯曲。他在送菜途中,摔过几次,腿脚越来越不听使唤。老项找到当时就任的老连长,要求“退役”,老连长紧紧握着项永权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项永权和连队战士在一起
老项已经办理了移交手续,可是很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只得硬撑着继续工作。眼看着父亲的身子骨越来越不行,老项的四儿子项润香和妻子熊正霞商量后,毅然接过了父亲拥军多年的背篓。
1995年的一天,老项起了个大早,把背篓的背带紧了紧,郑重地交给儿子项润香。那神情就像将一支枪交给儿子一般。他反复叮嘱儿子:要先做人,后做事,不可短斤少两,贪占便宜。望着儿子下山的背影,老项欣慰地点了点头。
刚接替父亲的工作,项润香对买菜、算账这些业务不是很熟悉,他只有在市场上多转悠,做到“货比三家不吃亏”。项润香像父亲一样细心,总是要走街串巷,或卤菜,或干菜带一些回到军营。他说,战士们很辛苦,不能亏待子弟兵。看见军营里很忙碌,项润香就向首长报告,主动出击,承担起了连队的办菜、铲煤、清洁卫生等工作。每天,他都从早上6:30起床离家,直到晚上七八点才归家。
一天晚上,战士曹亮亮的脚在军训中摔骨折了。项润香听说后,二话没说,就主动和其他战士一道,将曹亮亮背到离军营两公里多的镇医院。到医院,汗水还没有干,便凭借对医院的熟悉,主动帮助挂号、取药、打开水,望着项润香忙里忙外。指导员蒲锦激动地说:“老项、小项真是军营里的特殊义务兵啊!”。
项润香最高兴的事是为子弟兵服务。他接过父亲的背菜篓子,每天上山下山,从未感到疲惫,他真有些舍不得那些官兵。他也有委屈的时候,就是被周围的人误解,有些人竟背后里嘀咕,说他吃了军队的菜钱,真让人想不通。他说平心而论,他对得起官兵,对得起军营,从未想过要从中牟点小钱,占点小便宜。如果不是想着军营的供需背篓,没更合适的人来背,他早就出外打工了。他没有顾及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在“临时工”的岗位上,足足干了15个年头。
军民情谊深似海
项永权、项润香父子对人民军队的深厚感情,也深深地影响着自己一家人。项润香的儿子项红杰,今年31岁,女儿项小敏28岁。当年,他们都是在校的小学生,每逢星期天,就帮助爷爷和父亲提油盐上山,帮助叔叔伯伯们扫地抹桌。项润香的妻子熊正霞,虽说没有多少文化,在爱戴部队官兵上却和爱人一道夫唱妻随。
儿媳帮战士缝被子
那次,一批官兵要退伍复员,熊正霞就背着丈夫到邻居家买来鸡蛋,家中的鸡蛋也舍不得自己吃。这天,丈夫早早地到山上去了,她便提着煮熟的鸡蛋追到小镇上,一一分发给那些即将离开军营的官兵:“嫂子家里穷,没有什么送给你们,就带上几个煮鸡蛋路上填肚子吧!”捧着鸡蛋,捧着来自老百姓的一颗滚烫的心,战士们一个个拉着这位苗族大嫂的手,泪流满面,车厢里不约而同地唱起了那首让人荡气回肠的《嫂子颂》。
项永权、项润香一家三代拥军的故事,像一缕春风,传遍了四乡八里,许多人都自觉地向他们一家看齐,冬天来了,山上小镇上的农民自觉帮助战士烘烤衣裤,那些缝纫店自觉承担起了战士们衣裳的缝补,鱼馆的老板还经常用自己的私有车帮助部队运送货物,接送战士、古蔺县委、县政府每一届领导班子更是以拥军为己任,帮助部队建军营,修筑公路,县境内的一些企事业单位还与部队结成军民共建单位。
该雷达站从1968年建站至今,已经55个年头了,部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军与民的情谊却越来越深。战士们看见山下的个别孩子读不起书,从连长指导员到普通战士都主动捐款资助他们。多年来,有好几位失学儿童在部队官兵的关爱下,继续完成着自己的学业,在爱心中成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古镇到雷达站的公路早已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部队加强了后勤保障,拥有了自己的运输车辆和完善的炊事班组,也不用老项一家步行上山下山买菜买米了。但苗族同胞项润香一家与子弟兵的深厚情谊依然在拥军路上延续。部队后勤遇到采购困难,项润香一家就主动为官兵送上腊肉和鸡蛋,以解燃眉之急。
项永权教战士吹芦笙
每逢节假日和复员退伍的季节,部队官兵忙不过来,帮忙煮饭、打扫卫生仍然由项润香及儿子项红杰、女儿项小敏一家主动来承担,从不言及报酬……项润香悄悄告诉说,给部队服务多年来,没有领到一分钱,只拿到一些大米作为添补,但一家人从未有过半点怨言。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漫步乌蒙大山下,仰望那银色的雷达天眼罩,让人遐想无边。那英姿飒爽的年轻官兵,那不就是大山之魂吗?如果说人民军队是大山之魂,那成千上万的项永权,项润香们便是那十万大山。正因为拥有这些厚重的大山,我们的天空才更加蔚蓝,民族团结之花才更加灿烂,人民军队才坚如磐石。
作者介绍:初旭,原名王先军,四川古蔺人,民建会员,资深媒体人,品牌策划人,四川省品牌建设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专家。系新华社签约摄影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研究学会会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基层法律工作者,《中国报告文学》签约作家,《激情岁月》传记丛书创始人,大型纪录片《航拍赤水河》导演、总撰稿,国家北斗导航数据服务中心四川分中心宣传顾问,西南医科大学医学信息与工程学院宣传顾问。出版有散文集《山地风流》、报告文学集《遍地英雄》,主编大型文集《泸州百业赋》《天下泸商》《最泸州》,与人合作有《泸商记忆》《古蔺共青团史》《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图典》《古蔺山歌》《巴蜀名胜楹联大全》等。
来源:川南经济网
咸阳女子购买两套法拍房,物业以未接开发商通知为由拒不办入住
“我通过咸阳市秦都区人民法院法拍,取得了当地紫裕兰亭小区三套...(743 )人阅读时间:2024-09-07泸州:汇聚泸商力量 共振一方经济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4日电 (邹立洋)近年来,泸州市充分发挥统...(647 )人阅读时间:2024-09-05“花100万让你身败名裂”,河南超力新能源被判赔9000元
近日,一起关于河南新乡超力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口出狂言威胁员...(639 )人阅读时间:2024-08-21使用中国电信遭遇“天价资费”?官方公布调查结果
财联社8月17日电,有媒体2024年8月15日晚发表关于用户...(763 )人阅读时间: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