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创业 大众创新 两代知青新常态下创大业

2015-12-31 08:27 来源:长江知青文化微信号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一、简述知青 1、中国知青号综述: 中国知青号,就是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巨轮,1953年开始打造,1979年沉船,历时37年,船上乘客全是青年。造船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目的和定性:1953年,是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955年,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1968年,是很

 一、简述知青
 
1、“中国知青号”综述:
 
       “中国知青号”,就是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巨轮”,1953年开始“打造”,1979年“沉船”,历时37年,“船”上乘客全是青年。“造船”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目的和定性:1953年,是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955年,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1968年,是很有必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9年,返回城市。1979年“沉没”的“中国知青号”巨轮,生还3000多万人,死亡51380人(据《中国知青史》资料统计)。一代人历程,影响了老小两代人,影响了整个中国。
 
2、打造“中国知青号”之因:
 
一是政治需要~接好革命班,
二是国防需要~屯垦戍边卫国家,
三是经济需要~缓解国家经济压力,
四是就业需要~安置就业的必然,
五是教育需要~另一种教育的选择,
六是人口需要~未进行计生的结果。 
 
3、“中国知青号”“沉船”之因:
 
一是极左路线的影响,
二是理想破灭的影响,
三是经济贫困的影响,
四是冤假错案的影响,
五是不正之风的影响,
六是婚姻年龄的影响,
七是城乡矛盾的影响,
八是文化贫乏的影响。
 
4、“中国知青号”生还者们的咏叹:
 
一是机构部门组织,“咏叹”主题:
召唤情感,关爱故乡。
 
二是文化部门组织,“咏叹”主题:
婉转动情,畅叙人生。
 
三是新闻部门组织,“咏叹”主题:
寻访青春,追述历史。
 
四是社会团体组织,“咏叹”主题:
情意切切,呼唤爱心。
 
五是专门协会组织,“咏叹”主题:
同叙衷情,返朴归真。
 
5、“中国知青号”生还者相约几多:
 
一是历程相约:
皆以“知青”二字涵盖,有知青历程,只要是“活化石”,相约就有入门证。
 
二是时间相约:
不分春夏秋冬,只要“活化石”们一聚,一切就自然而然流露表现出来,年年岁岁如此,风风雨雨不变。
 
三是情感相约:
同是天涯沦落人,忧伤的知青之歌哼响了大好河山,情感苫涩,心潮难平。
 
四是文化相约:
从“伤痕文化”转向“回归文化”,又至“反思文化”,确也出了一批中国当代文坛的文化人。
 
五是言语相约:
知青们相约在自身的言语氛围中成了一种享受,一种欢乐,一种寄托,相互叙旧,相互勉励。
 
六是慈善相约:
知青捐资给自己曾经下乡地修公用设施、建设希望小学、援助贫困知青等,众筹方式开展各种慈善活动。
 
6、“中国知青号”生还者梦醒何时
 
一是梦中诞生,在共和国成立的喜悦中;
二是梦中憧憬,在大跃进奋进的战鼓中;
三是梦中惊讶,在困难年代的饥荒中;
四是梦中求学,在此起彼伏的运动中;
五是梦中狂热,在革命大潮的激流中;
六是梦中磨难,在知青征途的跋涉中;
七是梦中思归,在渴盼回城的热望中;
八是梦中困惑,在一晃而过改革大潮中。
 
二、中国知青,再看看自己
 
看看“中国知青号”生还者的面面观:
 
一是定格的认识观:
左得出奇,右得离谱,基于简单的认识观,后来许多事情都慢半拍、一拍、甚至两三拍。
 
二是悔与无侮的思想观:
这种与现实隔膜的思想,在现实风云中很难碰出火花,自然难以被现实采纳。
 
三是有限的知识观:
知青这代人前后几乎都是知识青年的名号,大都是高中牌子、初中课本、小学底子,实质不姓知识。
 
四是狭隘的文化观:
把自身从现实文化中渐渐分离,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之势态,结果有害无益。
 
五是难说的素质观:
说知青素质优或劣,都失之偏颇;换言之,什么都会都能,又什么都不会不能。
 
六是不求的经济观:
由于经历过动乱,尝够了动乱的苦头,个个安于现状,不愿冒风险;怎样去脱贫,怎样去致富,多于口头,却无什么行动。
 
七是简单的技能观:
知青面对现实生活所具备的生存的专门技术和综合能力比较单一,就业路漫长,夕阳不艳红。
 
八是虚幻的精神观:
知青精神,在知青聚会、知青文化等体现出来,但知青精神仍旧成了一个虚幻的咏叹。
 
三、中国知青,不是一贫如洗
 
一是“孽债”、“弃儿”、“养子”:
 “中国知青号”生还者的知青们,不要自认为是民族的“孽债”,不要自认为是国家的“弃儿”,不要自认为是社会的“养子”。
 
二是知青的精神资源:
与共和国同行的知青一代,在五、六、七、八十年代,可以说是朝气勃勃的一代,正是知青这种精神,在国家精神中起到了粘合、稳定、补偿、调剂等作用。
 
三是知青的人才资源:
毛泽东早就提出“人是第一因素”的著名论断,知青现人才群体中有专家型、领尖型、开拓型、务实型、复合型等。
 
四是知青的教育资源:
知青通过自己经历,培养后代不要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是第一要素,对启迪后代、影响后代、激励后代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五是知青的产业资源:
3000多万知青,他们将那些蛮荒之地或不茅之地建成了不穷的粮仓、森林、渔乡、矿山、集团等,各地农、林、牧、渔场形成了知青产业规模。
 
六是知青的文化资源:
建国几十年间,没有任何一个文化,有如此繁荣,如此完整,如此持久,如此规模,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和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
 
七是知青的养老资源:
知青从1955年至1979年,年龄最小的有50多岁,最大的有70岁了,相距老龄化年龄很大,落差距离也很大,但都正处于中国老龄化的高峰增长期。
 
八是知青的人群资源:
知青各自是否有实,各有辛劳,各有所感,各有所获,尽管有这有那的洋洋不一定洒洒,沸沸不一定扬扬,但确实在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特殊人群。
 
四、中国知青,来一场“万众创业,大众创新”
 
1、中国知青力量,至今仍是存在
 
“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知青也可以是一支必不可少的力量:知青这代人受过青春的蹉跎,命运的坎坷,但对共和国风风雨雨历程,有深刻体会,曾为经济发展也挺身而出屯垦戎边创造过物资财富,活在当下,完全可以融入“万众创业,大众创新”风暴,其阅历、资源、学识、经验等,不会逊色于年轻人。
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知青也可以是一支势不可挡的力量:就知青而言,一个庞大群体,既是生产大军又是消费大军,于前于后,都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知青这代人当今仍每个家庭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与自身家庭小经济的小康程度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兴衰走向内内外外,一脉相通。
务实国情,搞好教育,知青也可以是一支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知青这代人皆是自觉将自身对国情了解后勤劳、节俭、务实等移植于后一代,致力后代的生存常识素质的培养,为后代提高生存素质、生存能力,无形中起到了榜样作用,对国家倡导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是非常有益的。
社会安定,市井秩序,知青也可以是一支坚定不移的基石:知青一代亲历过社会动乱,体验了动乱给社会带来的恶果和自身的结局,在后来的岁月,无论有什么的社会波动,都会理性而冷静的拒绝,是社会安定基石的有力证明,成为社会安定的稳定因素。
 
2、中国知青“万众创业,大众创新”:建立知青产业开发体系:
 
2.1、宗旨和指导思想:中国知青“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宗旨:
迎接挑战,重现价值,兴族富国,已则已任。明确中国知青“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指导思想:整合众创资源,构建众创平台,打造众创产业,实施众创联动。
 
2.2、醒来吧,“作秀”的知青们:
忘记过去是一种背叛, 单纯为了忘记也是一种背叛, 单纯为了忘记不与现实社会同步创新求得发展更是一种背叛!醒来吧,“作秀”的中国知青们!
 
2.3、中国知青“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自已从现实做起:
建立中国知青产业投资置业体系:更新观念,迎接挑战,重现价值,兴族富国;为全国和海外相关愿为知青做一些事的社团与企业及知青个人,提供一个发展平台和创业条件,整合资源,有效挖掘和利用。
 
建立中国知青产业目标实施体系:
目标一,拓产创岗,努力解决知青就业;
目标二,将知青这个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转化为商品的、经济的、市场的品牌;
目标三,提升知青文化,开发知青文化艺术的系统工程;
目标四,建立知青基金,扶持知青事业;
目标五,铭刻知青历史,创建知青系列博物馆;
目标六,建立知青养老体系,致力发展知青养老事业。
 
建立中国知青产业商品生产体系:
知青产业怎样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更大发展,切实将知青产业整合形成产业化、企业化、市场化、多元化、品牌化、国际化,是知青“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实现知青产业“六化”的重要内容,建立知青产业商品生产体系是切实可行的。
 
建立中国知青产业市场营销体系:
 
一要转变观念,破除区域概念,有效用好自然资源;
 
二要提高认识,架构交易平台,有效整活社会资源;创建一套知青题材产业的商品在全国交流的合理机制,为市场营销奠定一个宏大平台,建立一套全国知青产业品牌商品营销网络体系,更好发挥交易平台的市场功效。
 
2.4、建立知青产业:
 
一是建立知青产业开发体系~创集团建联盟:
创建“知青(中国)产业联盟集团”,由此可以建立全国知青产业联盟。等、靠、要极不现实,知青何不以企业化、市场化、品牌化、产业化、多元化、国际化来开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自身动起来。
 
给予中国知青“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给予优惠政策支持:
国家有关部门,如工商、税务、财政、金融等,针对知青这代人就业和知青产业发展,可联合研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为发展知青产业和拓展知青就业途径,做出切实支持。工商减免有关登记等费用,税务减免三年所得税和部分经营税,财政可作财政经费补贴,金融可参考现有的“中小型企业贷款担保办法”给予贷款支持,等等。
 
给予中国知青“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造宽松环境:
政治环境,党政部门要统一思想;舆论环境,新闻部门应宣传鼓动“路在脚下,再创新辉煌”; 经济环境,给予知青一切“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方便和支持;文化环境,创造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这回知青文化。
 
二是建立知青产业目标实施体系~致力六大目标:
 
努力方向与目标:
 
解决知青就业,打造知青品牌,拓展知青文化,建立知青基金,创建知青博物馆,建立知青养老体系。
 
知青产业集团的任务:
拉动需求,刺激消费;活跃市场,繁荣经济;减少失业,创造岗位;增加就业,稳定社会。建立知青产业市场体系:创造“知青品牌”市场的无限商机,取得更多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知青产业销售网络:以知青这代人现有的资源,构建知青产业的销售网络不是神话。
 
两个体系的建立,解决失业知青就业范围、程度、办法、人数等,都是保守估计,若深挖细算可以把“蛋糕”做得更大,如海外知青兵团可进行知青产业的海外拓展。知青康疗产业、保险产业、慈善产业、教育产业等。现就保守估计,能对国家解决下岗失业知青就业,是一个很大的补充,而且还可以为国家分担解决不是知青下岗失业者就业及知青养老事业的资助。知青是一个量大变小的概率,以后发展起来的知青产业大量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空缺为社会提供了很大的就业空间,随着产业的兴旺,这个空间将会越来越大。
 
三是建立知青产业市场商品体系~活资源搞开拓:
国有型知青产业商品,多以农产品为主,辅以轻工(原则上讲是加工产品),就农产品也是非常粗糙,没有从广种薄收全面转化到精耕细作上来,黑龙江农垦大米就是大米,云南农垦的橡胶就是橡胶,新疆农垦的棉花就是棉花,海南农垦的水果就是水果,资源非常丰富。
社会型知青产业商品,更为名目繁多了,但同样存在产品粗糙、结构单一、附加值不高的问题,单一的根本没有选择余地,其用途、功能、质量也不尽然,搞得几不象,何能实现一代人的夙愿?
商品市场是立体的,重组的,不是平面的,单一的,个体的,如果知青产业不克服掉目前的产品粗糙,结构单一,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低的现状,加快适应市场需要的产业多元化的进程,想在市场雄霸一方不过是幻想。只有在市场将企业形成多元化,当然不是形式上的多元化,是根本上的多元化,品质上的多元化,效益上的多元化,企业产业产品才回出现生机和希望。
 
四是建立知青产业市场营销体系~搭平台创流通:
 
营销宣传:
舆论先行,市场营销必须做的工作。但怎样先行,却值得认真研究分析。做好了,四两拔千斤,事半功倍;做不好,花巨大投入,事倍功半。许多欲创名牌的企业大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就是在宣传上失误而力不能支带来的负向效果。
 
市场规划:
知青产业(国有型、社会型)和知青品牌,在几十年中做了一些,但都没有形成声势和气候,各自割据一方,称雄一时,过后或顽强自守,或门庭冷落,或无可奈何,到头来感叹不已。其实,这里面缺少一个很好市场规划,实质就是一个市场布局。没有一个很好的市场规划布局,哪来市场的效益?
 
市场网络:
知青商品专卖店、知青产业商贸城、知青餐饮、知青旅行、知青养老、知青娱乐、知青文化、知青酒店、知青影视等,可组成一个庞大的市场网络体系,积极、及时、主动调整适应市场营销的方按和建立稳固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推动知青产业的发展和知青经济的繁荣。
 
2.5、中国知青,必须面对的话题:
 
岁月如歌,生命不息。“中国知青号”,船“沉”了,人大都还在。第一次“打捞”上岸,是七十年代末期,全部知青都欣喜若狂,将“知龄”算作“工龄”已是最大的安抚,知青们就心满意足了。第二次“打捞”出来,是八十年代中末期,恰逢改革开放之初,不仅在社会各阶层各行业是顶梁,在八九年那场动乱也稳如磐石,自然就视而不审了。第三次“打捞”起来,就是三十多年的改革到现在,如何既坚决推行改革,又不使知青这代人赶不上落在后面梗阻改革,确是一个不轻松的话题。
 
致商家们:
知青是新中国一个经几十年特殊的群体,“家家有知青,户户有回忆;社社有知青,村村有故事”,上山下乡绝对概念上的知青3000多万人,留城回乡的知青7000多万人,两者想加一个多亿,并横跨影响上下两代人以至全国十三亿人。如此庞大阵容,一人每天耗资消费知青品牌商品5元计算,绝对数字1.5亿元,相对数字2.1亿元,二者相加数字3.6亿元,影响数字65亿元,一月是多少,一年是多少?商家也许置疑:消费者不一定都选择知青品牌的商品,的确如此,在设想消费时,为消费者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因为每人每天衣食住行用不可能是5元,退一步讲,就是4、3、2元,这个数字也不是蝇头小数。况且,知青题材涉及中国3000多万个家庭,关于知青的故事,都有不尽的回忆,不由你不动心。
 
致企业家们:
知青,共和国不惑之年的人们用青春浇铸的品牌,是孤版是绝品,没有再生性和重复性。品牌铭刻着一代人的青春,三代人的情感。“家家有知青,户户有回忆;社社有知青,村村有故事”是知青品牌定位的时代特色。企业发展除产品在市场畅销,必须积累社会知名度、社会信任度、社会美誉度,生命才持久不衰,旺盛发展。知青是当今社会一代人,横跨影响三代人,又正面临下岗后因年龄偏大、技术单一、知青面窄而难以就业的困境,此时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不就塑造另外企业的社会知名度、社会美誉度?知青品牌是一座非常富有的社会金矿,正静静横卧在社会群上叠峦,等待企业家们开垦、耕耘、播种、收获,只要为之努力,肯定笑逐颜开。企业家们,为一代人的青春,三代人的情感,更为你所领导的企业发展壮大于二十一世纪,何不开掘知青品牌潜在的无限希望?!
 
致消费者们:
质朴消费时代正隐退,理性消费潮流已滚滚而来。亲友相聚,美味佳肴,美酒醇香,吃后饮后,拧开电视饱享精神快乐,前前后后,注重选择,注重品质,注重文化,不是单一注意肚皮还是不饱,其间流露的亲情友情,被一个情字所左右,若是名牌,大家为谈论的是名牌后面的品质、文化,决非是名牌的称号,而且助兴添趣,情意溶溶。难怪现在经济学家们、社会学家们,市场学家们,等等,都在呼唤企业家和商家们,努力开发品牌文化,深化品牌品质,才能有市场有希望。为此,消费者是好的品牌情感的测试表。不能怨你们自然人转化到消费者后就变刁钻古难,甚至不尽人情,其实,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你们可以挑剔名牌,但不可能拒绝情感。当一个与你们休戚相关,有着很深的情感品牌姗姗伫立眼前,你们是挑剔的接受还是拒绝的挑剔。这就是知青命题品牌,知青命题品牌商品。
 
五、中国后来“知青”在延续
 
1、历史知青与知青历史:
 
1.1、历史知青:
是一个相对狭窄的历史概念,有相对的时间和范围,属于过去式。知青上山下乡从倡导到形成运动,有其复杂的政治、国防、经济、教育、就业、人口等综合背景,是历史的必然。第一次是1953年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955年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第三次是1968年,毛泽东为此批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很有必要”,使知青上山下乡形成运动, 直到1979年知青全部返城而宣告历史知青的终结。 
 
1.2、知青历史:
是相对的宏观历史视角,没有标准时间概念来准确判定知青存在的时间和社会影响,因为知青历史不仅仅是一个过去式,是一个现在式,更是一个将来式。理由非常简单,历史知青这代人没有全都作古,是一个完整的“活化石”群体,现今历史知青们仍以不同存在方式正续写着知青历史。从知青“伤痕文化”、“回归文化”、“反思文化”不同阶段一个特殊群体,用纸笔、镜头、银屏、书刊等形式诠释历史知青眼中的知青历史。 
 
2、“彼知青”与“现知青”:
 
2.1、“彼知青”:
1953年,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955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1968年,很有必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9年的知青们,返回城市;这是历史知青~一代没有多少文化的“知识青年”,因为他们大都是“小学的底子,初中的课本,高中的牌子”,读书时都“学工、学农、学军”并“兼学革命”去了,文化没学多少,“革命”学了不少,四体勤了,五谷分了,背负了“知青”称号,其实是没有多少文化的“知识青年”。
 
2.2、“现知青”:
改革年代初,一场变革春风拂遍神州,80年代迎来了大学校门放开,90年代恰逢扩张教育产业,2000年深化教育的拓展,入学条件公平,只要能考上的都可以入学,皆有上学资格,获取受教育的机会,而且出国留学深造也是条条道路通罗马,从而受了完整的正规教育,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雨后春笋,这才是一批真正意义上有知识的现代“知识青年”。
 
3、迎接中国“知识青年”全面时代的到来: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2000年107万人,2001年115万人,2002年145万人,2003年212万人,2004年280万人,2005年338万人,2006年413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559万人,2009年611万人,2010年631万人,2011年660万人,2012年680万人,2013年699万人,2014年727万人,2015年749万人,合计7421万人。
若将恢复高考1977~1999年的22年高校毕业统计进来,1个多亿的人数。
因此,迎接中国“知识青年”全面时代的到来,名至实归。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青年已是名符其实的“知识青年”。
然而,现今的“知识青年”,与过去历史上的“知识青年”,皆是“知青”,在“知识”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区别。
 
4、现今“知识青年”特征:
 
一是追求自身思想独立,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二是思想主流积极向上,但价值观更加务实。
三是易于接受新事物,但缺乏信仰,内心空虚。
四是竞争意识较强,但耐挫能力较弱。
五是不愿吃苦 更加自主。六是倾向在国内发展。
七是关注公共事务 向世界发出声音。
八是网络化生存。
九是深受住房问题困扰。
十是面临情感困惑。
十一是消费观念奢侈 有拜金主义倾向。
十二是缺乏安全感与坚定的价值观。
 
5、现今“知识青年”择业:
 
一是变化:
扩招,扩招:当今“知识青年”眼里的“大学文凭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二是现实:
从找工作到抢工作:当今“知识青年”眼里是“理想虽丰满,现实更骨感”。
 
三是观念:
诗人、科学家靠边站:当今“知识青年”眼里是“偶像换成亿万富翁、祟拜商业英雄”。
 
四是选择:
多数人去了中小型企业:当今“知识青年”眼里是“公务员、‘体制’始终是第一选择”。
 
五是亮点:
自主创业逐年增长:当今“知识青年”眼里是“不到无可奈何不去走创业路”。
 
六是特色:
“知青们”开始很“恋家”了:当今“知识青年”眼里是“长三角一点不比北上广差”。
 
6、年轻“知青人”,创业路在何方?
 
一是避盲目那是初期创业的大忌:
经历失败,是众多年轻创业者初期遇到的普遍问题。目前,我国整个青年创业人群的创业现状其实并不乐观,而且失败率很高。根据公益组织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的统计,我国青年首次创业的成功率甚至不足百分之十。有着多年创业培训经验的湘潭市创业培训中心SIYB创业培训讲师李杰群告诉记者,年轻人创业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在于创业经验的缺乏和对创业项目选择的盲目跟从。
 
二是理性坚持,成功并非难事:
创业的成功除了创业者自身不断学习与探索之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扶持与引导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创业人数的不断增多,各种各样的创业问题随之产生。如何引导人们自主创业、理性创业、成功创业也成为了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而成立专门的创业服务指导机构,组织开展各类创业知识培训则是政府助推大众创业工作的重要手段。
 
三创业艰难百战多:
创业并没有捷径,只能靠创业者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去做,无论是初期创业者或者对创业有想法的人,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从创业前充分的创业调查和计划,到组建优秀的企业团队,再到面对创业中迎难而上的勇气与坚守等,这些创业者必做的功课一个都不能忽视。只有这样,创业才会少一些盲目,多一些成功。在此,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部门、组织和企业家,能够关注大众创业问题,也希望更多渴望创业的人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下一个创业成功者。
 
六、万众创业,大众创新,两代知青,共创大业
 
1、面对“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机会: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随着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业界学界纷纷响应,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激发了社会活力,释放了巨大创造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说,无新老“知青”而言,机会是一样的,都需在市场历练中成长。“双创”可以促使新老“知青”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涌现出更多各方面的“知青产业”,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助于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两代知青,携手整合资源:
 
 
一是观念上的整合:
两代知青有“代沟”,怎么将“代沟”打通,需要整合。
 
二是思路上的整合:
两代知青都要面对现实,何不统一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共创大业的思路上来。
 
三是资源上的整合:
两代知青各有资源优势,完全可以进行资源上的互补整合。
 
四是文化上的整合:
两代知青各有文化的差异,但皆可在“伟大中华文化复兴”上进行整合。
 
上述整合仅是冰山一角,需整合的方方面面很多,落在一个点上就是:
 
两代知青,互转观念,携手合作,整合资源。
 
3、两代知青,携手共创大业:
 
       当前,乃至较长一段时间,农业、旅游、养老、文化这四个产业,皆是国家倡导并重点发展的“阳光产业”,却都与新老“知青”休戚相关。一是农业产业:“老知青”上山下乡过了解“农民、农村、农业”,“新知青”有现代涉农的科学知识;二是“老知青”大都退休成了一个庞大而乐此不彼的游客资源,“新知青”有打道旅游景区打造的先进理念;三是“老知青”大都老龄化是一个巨大的养老群体,“新知青”围绕养老群体可做出一篇很有收效的大文章;四是“老知青”有中华文化很深的救赎和传承心愿,“新知青”有当代时尚文化新理念融汇中华传统文化,共创中华文化大梦。
 
七、同是知青
 
过去:
 
家家有知青,户户有回忆;社社有知青,村村有故事。
 
今天:
 
户户有学子,家家有知青;城城有知青,乡乡有学子。
 
有一片天地听说很宽广,
 
有一群少年怀着梦想;
 
有一段岁月酿成知青酒,
 
有一串故事源流长…

相关链接
 
作者:官国柱
 
四川知青文化促进会会长
川南四城知青联谊促进会会长
泸州知识青年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
四川纳溪特早茶有限公司总经理
四川熙和营销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者感言:
 
20年前的话题,20年的思考,20年后又话出。
1996年,因本人中国第一个注册系列“知青商标”,第一个创办“知青企业”(四川知青实业有限公司),第一个推出“知青产品”(知青酒),基于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当时知青面临的现实,写就了一部《拯救知青~中国世纪之交沉重话题》,30多万字,也是中国第一部从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角度提出创建知青产业体系的书稿。
现推出《万众创业 大众创新 两代知青 共创大业》,正是那部《拯救知青~中国世纪之交沉重话题》书稿的浓缩,加入了新老知青“万众创业,大众创新,两代知青  共创大业”的新思考。
20年前,我提出知青应转变观念,整合知青综合资源,创建知青产业体系,发展收益知青经济,也就是来源于知青,助益于知青。当时,许同知青以“有悔无悔”的争议声浪将此倡议与呼吁给淹没了,没当回事。
现今,知青们大有一些觉醒觉悟了。
说者20年提出知青产业努力方向与目标:解决知青就业,打造知青品牌,拓展知青文化,建立知青基金,创建知青博物馆,建立知青养老体系。这些,都以不同方式为知青群体关注,正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大气候下践行着。
封存20年的观点与话题,一吐为快,听者自愿。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