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 泸州港年吞吐量将达到6500万吨

2014-11-25 08:31 来源:华西都市报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泸州港港区内的中海沥青码头(泸州市航务局供图) 泸州港内,建设中的龙溪口集装箱码头作业一区二期工程。(泸州市航务局供图) 21日上午,四川首条国际水上航线泸宁韩正式开通。来自韩国、日本等地的汽车零配件,都可以通过泸州港中转到成都。泸州市交通局局长

  泸州港港区内的中海沥青码头(泸州市航务局供图)

  泸州港内,建设中的龙溪口集装箱码头作业一区二期工程。(泸州市航务局供图)

  21日上午,四川首条国际水上航线“泸—宁—韩”正式开通。“来自韩国、日本等地的汽车零配件,都可以通过泸州港中转到成都。”泸州市交通局局长梁中元认为,泸州港与四川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泸州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汇点,水路与丝路在这里实现牵手。从泸州出发,向西,可借陆路串联亚欧大陆;向东,可借长江水道直通大洋。随着多项国家战略在此汇聚,泸州正蝶变为内陆出海第一城。

  港口·机遇

  “一带一路”打开泸州出路

  11月10日至11日,2014年APEC峰会在北京召开,亚太地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成为与会成员国高度关注和热议的议题。泸州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事看似和泸州关系不大,实则为泸州出海指明了新的出路。

  摊开中国地图,泸州正好处在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汇点上。其中,南方丝绸之路的两条支线,一条从泸州延伸到云南直通南亚、东南亚,一条从泸州延伸到贵州经广西连接北海。北方丝绸之路,则从泸州延伸后经成渝经济区达到陕西、甘肃等地。而海上丝绸之路,则从珠三角登陆,从广西经贵州抵达泸州。

  港口物流拉动物流产业发展

  今年,泸州提出了建设川滇黔航运中心的战略构想。“从产业上来说,川滇黔地区的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机械加工、物流等产业集聚,对价格低廉的水运需求很大,这就是泸州港的机遇。”泸州市航务(地方海事)局相关负责人分析说。

  “成都造的汽车通过高速公路运输,一辆货车最多装8-10辆,而一艘船则可以装到上百辆。”该负责人举例说,这样算下来,虽然会多花一些运输的时间,但水运成本仅为陆运的十分之一左右。另外,从泸州港的一组数据中,也可以看出产业与港口的相互需求。

  “泸州港水上运力占全省的一半以上,2013年吞吐量达到2707万吨,占全省的40%,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省的77%,外贸箱占全省的91%。”泸州交通局局长梁中元分析说,其实除了产品的输出,四川乃至川黔滇地区相关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原材料及零配件的输入,也与泸州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港口·潜力

  泸昆铁路货运量2年增长10倍

  泸州港铁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非,2012年7月开始运营泸州港铁水联运项目,见证了这条航线上的货运量从40标箱到400标箱的跨越。“‘泸昆线’集装箱班列开通后,货源在短短两年内增加了10倍。”王非说,这条铁水联运线已得到沿线企业和华南、华东地区货运代理公司的认可,目前正争取华中和东北方向的货源。

  “上海生产的丰田汽车配件,以40英尺的集装箱计算,通过铁路运到成都,运输成本为1.4万元。但通过水路到泸州中转陆路到成都,运输成本却不到0.7万元。”四川长通港口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洪禹认为,水陆联运的成本优势,是泸州港吞吐量逐年上升的最重要因素。

  “泸州港的经济腹地,正好与南方丝绸之路契合,这是个有趣的现象。”王洪禹说,古代的南方丝绸之路,给沿线地区带来了繁华。如今,恰好能充分利用国家打造长江新经济带的机遇,让水路与丝路在泸州实现牵手,将泸州港的辐射范围延伸到东南亚、中亚乃至欧洲等地。

  泸州港“还远远没有吃饱”

  2010年7月,高21.9米、长110米、载重8000吨的巨大货船,途经泸州港逆流而上抵达宜宾。记者从长江泸州航道局获悉,其实早在四年前的2006年7月,国家投入巨资对长江泸渝段航道进行整治后,泸州就迎来了首艘8000吨级运载煤炭的巨轮。此后,大型货轮途经泸州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目前的长江泸渝段航道,已成为四川、贵州和云南煤炭等资源出川的主要通道。位于宜宾与泸州之间的纳溪港,不仅是泸天化大宗货物外运的主要港口,同时也是川煤出川和批量散货杂件出川的一大重要中转码头。

  “经泸州港中转的货物中,集装箱的吞吐量虽然达到了20万标箱,占四川省的85%以上,但货物种类上,集装箱吞吐量只占到了泸州港吞吐货物总量的10%。”泸州市航务(地方海事)局运输科负责人说,从泸州港中转的货物除了集装箱,还有煤炭、矿石、化肥等数十个品种,“这说明泸州港还远远没有吃饱。”

  港口·作为

  借助水陆联运与世界握手

  2013年7月10日,四川成都高原汽车公司生产的64辆吉利全球鹰汽车,首次通过泸州港发往中东,开启了天府航运大时代。崛起的泸州港,上联成都,下联昆明,左联攀西,右联武汉,外联东南亚。泸州,通过物流大开放,实现了与世界的握手。

  2011年12月,泸州与武汉联姻;2013年9月,泸州—武汉—台湾江海直达航线开通,从泸州出发的货物16天就可到台湾;同年11月,“泸(州)昆(明)”铁水联运集装箱班列正式开行;今年8月,泸州至成都新津的铁水联运集装箱班列开行……如今,泸州港的经济腹地已延伸至滇东、黔北、昆明、六盘水等资源富集区。

  除此之外,泸州还拥有四川名列前茅的航空港——泸州蓝田机场。“十二五”期间建成“一环七射一横”的高速公路网络后,滇东、黔北、渝西及内江、自贡、宜宾、叙永将进入泸州1小时经济圈,成都也将进入泸州的2小时经济圈。铁、公、水、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已成为加快水路在泸州牵手丝路的有利条件。

  建设“水上高速”集疏体系

  “蜀道难”,难在陆路,也难在水路。而古已有之的丝绸之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泸州构建了突围的空间。抓紧建设“水上高速”集疏体系,泸州,没有辜负国家战略寄予的厚望。

  “我们一直在加快散装货运码头的建设。”泸州市航务(地方海事)局运输科负责人介绍,今年,泸州方山新顺煤炭码头、泸县神仙桥多用途码头等大型散货码头相继投用。与此同时,泸州建设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的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其中,计划投资约1000万元的区域性水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望明年正式投用。

  航道建设方面,长江泸渝段航道尺度已达 2.7m × 50m × 560m,达到了国家III级航道标准,千吨级船舶可昼夜通航。“我们和泸州地方政府一起,已启动长江泸渝段航道升级改造前期工作。”长江泸州航道局航道处负责人说,目前,《长江重庆至宜宾段航道升级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完成初稿,即将送往国家交通运输部审查。

  未来发展蝶变“内陆出海第一港”

  水路牵手丝路——通过长江水运流通的货物可在泸州登陆,与西北铁路网络实现无缝连接,这打破了川滇黔结合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交通壁垒。

  根据交通运输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于2010年5月17日联合批准的《泸州港总体规划》,到2020年,泸州港将基本建成龙江、纳溪、泸县、合江、古蔺港区五大港区,形成106个泊位(含集装箱24个)、港口年吞吐能力达6500万吨(含集装箱400万标箱)、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

  航道建设方面,泸州正在积极推进交通运输部尽快实施泸渝段长江航道等级III级升II级工程,并提前开展浅点和险滩的整治,逐步提高航道维护水平。同时,将加大与成都、自贡、绵阳等箱源地和武汉、上海等下流节点港口的联系,加快推动“公铁水”多式联运,让港城泸州成为“内陆出海第一城”。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曾业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