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斤买书 (散文)

2015-12-11 08:46 来源:川南经济网www.chuannane.com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文/瘦的诗人 在办公室里听同事说,校门口公路边摆了个书摊,论斤计价,每斤书 15 元。我放下手中的事,出去探个究竟,看看有可选的没有。 书摊是今天才摆上的,有三四米长,老板一男一女,外地人。初看书的质量不很差,部分正版,内容很丰富,涉及文学、哲学

       
文/瘦的诗人

在办公室里听同事说,校门口公路边摆了个书摊,论斤计价,每斤书15元。我放下手中的事,出去探个究竟,看看有可选的没有。

书摊是今天才摆上的,有三四米长,老板一男一女,外地人。初看书的质量不很差,部分正版,内容很丰富,涉及文学、哲学、艺术、医药、养生、名家、烹饪、食品、阴阳八卦。我挑选了十多本,有《国富论》、《古今观止》、《纳兰词》、《庄子》等等,重叠起来一大摞,往电子秤上一放,显示二十余斤,老板收我三百元现钞。

至于老板是否在秤上做过手脚,我也没去思量,我想卖文化的人起码的钱饱货足的职业准则是有的。即使被耍了手脚,书这东西多斤把少斤把也无关大局。但不管怎样说,按斤两买的书,比书上的定价便宜许多,跟打折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佩服卖书的人有才,不管书的品位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不管书的质量好坏,正版与否,不管书的作者身居庙堂高位,还是民间草根,不管书的内涵影响深远,还是无足重轻,在这里统统以重量为标准。以纸张重量为标准,文字忽略不计,这与收废纸的情形是一样的,只是价格不同而已。这种卖书的方式,貌似合理公平。

我抱着书往回走,一位过路人说,买那么多书有屁用。我差点一气之下,回过头去卖给那些收废纸的人。稍微冷静一想,还是算了,买本书不容易。

读小学时,把家里那几本发黄的书看完了,总想方设法凑钱买书。早晨下午到山上去割猪牛草,顺便找找哪里还有没被割掉棕皮的棕树,如果找到,就爬上棕树,将棕皮和棕板(连接棕皮的木质部份)一起割下来,带回家去晒干,然后送到供销社去卖。棕皮和棕板分开收购,棕皮大约六七角钱一斤,棕板四五分钱一斤。棕皮很轻,要很多张才能凑齐一斤。要在山上找到一根有棕皮的棕树也难,因为好多小朋友都在寻找。如果遇上供销社收购五贝角、红根皮、青杠籽、山茱萸、吴芋子、金银花等药材时,多了一些“生财之道”,凑钱要容易点。

凑到三四角钱,就选一个赶场天去一趟大村。当时大村是区公所所在地,离我家三十里山路,只有那里才有新华书店。一头扎进书店,见到书就看,那时书店里卖书的人很不友好,觉得你呆的时间过长,就会把你往处赶。遇到这种情况,不得不掏钱下手买书,恨不得把喜欢的书都买完,无奈囊中羞涩,买不了几本就不得不收手。买得最多的是连环画,我们俗称“娃儿书”,便宜实惠,三五分钱就可以买上一本。在书店里冷静一些,可剩下三五分钱买个米粑之类的东西解馋,如果痴迷过度,走出书店一分钱也没剩下,只好空着肚子赶路,手捧山泉水充饥。考上师范后,把那三四大箱子“娃儿书”分给邻居的小朋友们,直到今天想起来还在后悔。

把自己买的书看完了,就向有书的同学、同龄小朋友借,所借的书主要是小说。那时看小说,可用一个“痴”字来概括,如果承诺归还时间很紧,会通宵达旦地把一本书看完才放手。趁父亲不在家,背着母亲,在煤油灯下,一个晚上看完厚厚的《炼火金钢》。在家里做作业,如果父亲外出,就把小说放在下面,课本放上上面,边做作业边看小说,母亲不识字,一般不管。如果小说被父亲没收,父亲把小说看完之后,问清楚小说的主人是谁,他亲自去归还。逢年过节,到亲戚家去做客,也要想方设法带上一两本小说去打发无聊时光,有些不识字的亲戚认为我带的是课本,都表扬我爱学习。有位小余老师,几年前遇到都还在说这样的事。

读师范时,家里没多少钱供我买书,到书店里买新书的机会不多,较多的时间是去逛旧书摊。在旧书摊上,花一两元钱可以买上一两本书,什么古诗词、中外小说、文学刊物之类的,书旧点儿破烂点儿没关系,因为内容不旧,用心去读,内容永远是新的。后来开放了,有人开始盗版了,盗版书很便宜,工资少,我改买盗版书。只要内容错得不是很离奇,盗版书也差不多,经济实惠。

像今天买的书,论斤计价,盗版正版还那么重要么?

以前爱读书,没得钱买书;现在勉强能挪出十元八块来买书,却不爱读书。不仅我不爱读书,我周围爱读书的人也不多。

有时女儿打电话来说,要买本书差钱。我毫不犹豫回复,买吧,我立马把钱给你转过来。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