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德网络-川南经济网-chuannane.com

川南经济网老版

川南经济网

当前位置: 川南经济网 > 快讯

农村正成为青年创业的热土 把父辈的土地种上“云端”

时间:2021-09-14人气:编辑: 初旭

【观察者】
农村正成为青年创业的热土

     作者:张春玲(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燕山大学基地教授);赵爽(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当一大批青年带着雄心壮志与远见卓识返乡,乡村振兴的事业迎来蓬勃生机。乡村振兴需要青年,特别是曾经从乡村走出去工作、学习、生活,现在又回到家乡就业创业的青年群体。他们带来的新知识、新理念、新风尚、新技术,是这场伟大变革的重要动能。

人才回流,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能

     新知识推进农业产业创新。在线上销售已成常态的时代,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特色农产品要通过数字传播出去、乡村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的销售模式,需要青年人的引领。随着信息化销售的普及,大数据能够智能指导农户生产,推动乡村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返乡青年借助其在城市工作学习积累的新知识,运用信息化手段,采用更先进的机械、种养植技术,发现乡村商机,创新农业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助力形成数字化农业产业链,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带动乡村留守老人、妇女及更多需要关注的群体走上了致富道路。

     新理念助力生态文明意识扎根。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充分改善,但是乡村居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于生态环保理念的践行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城市消费者对高质量、绿色农产品需求日益迫切,对空气清新、风景秀丽、瓜果飘香的田园生活日益向往。返乡青年体验过城市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与环境的紧张关系,对于环保低碳生产生活理念有深刻的认识,同时深知城市消费者对于乡村及其产品的需求。这些因素促使着返乡青年在创业过程中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方式,走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同频共振之路,实现环境与财富的同步提升。

    新风尚注入乡风文明建设。文化振兴要在传承保护传统乡土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实现城乡文化交融。乡风文明的重塑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特别需要有思想、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一代的带动和引领。返乡青年往往具备敢于创新、诚实守信、勤奋刻苦、吃苦耐劳、尊老爱幼等优秀品质,这些优秀品质可以带动良好乡风的形成。返乡青年在城市工作、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城市文明已经融入其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当他们回归乡村,可以将这些新的观念注入乡风文明建设中,影响带动村民,助推城乡文化融合。

    新技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乡村善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在加强党对农村基层工作领导的前提下,乡村治理要充分发挥治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管”。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了乡村治理创新,有助于激活村民参与治理的主动性。返乡青年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新技术的接受、掌握和应用能力强,有助于乡村治理过程中引入新技术,同时返乡青年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主人公意识,愿意参与乡村的公共事务决策,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因此返乡青年参与治理对于提升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引凤还巢,成果孵化还需统筹支持

    在多年乡村建设成果的累积下,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大大改善,“村村通公路,家家通网络”,特别是县镇村三级物流双向流通体系的逐步建立,打通了农产品出村的“最初一公里”和消费品下乡的“最后一公里”,卖难买难的瓶颈问题得到逐步解决。这些改变,为“青年归来”提供了条件。

    近年来,有理想、有闯劲的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青年群体开始返乡就业创业,为乡村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乡村不仅要把“凤凰”引回来,更要让“凤凰”安居于乡村,筑巢于乡村。

     归来,既是战略引领,也是乡情召唤。理想和情怀是促使“青年归来”就业创业的内生动力。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要成为青年人施展才华抱负的孵化器,这样离开家乡的有志青年才会希望回到乡村成就一番事业,把特色农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的道路。我们需要增强青年人的乡土情怀,引导青年人热爱自己的家乡,让他们深知,走出去学习工作、积累知识和财富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建设家乡、支持家乡的发展;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乡情亲情的感召力,吸引青年人回乡,同时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塑造新型职业农民形象,鼓励青年人将国家发展战略和自身发展相结合,增强回乡建功立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助力,既要政策扶持,也需搭建平台。政策和资源是促使“青年归来”就业创业的外在推动力。青年人返乡就业创业需要政府出台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出台的“三农”问题相关政策都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希望各级政府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出台具体的返乡人员创业补贴政策、贷款支持政策、用地支持政策以及财税支持政策等。同时,我们希望,各级政府积极为返乡青年搭建创业平台,提供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的创业服务;金融机构能创新金融服务工作,实现金融服务与返乡创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返乡青年就业创业都有一腔热忱,我们相信,有志青年们在政策支持与资源协助下,有能力、有信心扎根家乡、成就事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与乡村群众一道为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14日 12版)

把父辈的土地种上“云端”

 

【青春之我】

光明日报记者 彭景晖

    “学农林的人,要不要回归农林?”这个问题,我在大学里思考了4年。

    终究,城市生活没有磨去我选择农林专业的初衷,我要回到那片父辈耕耘多年的土地。

    2018年夏天的毕业季,我没有丝毫犹豫,直奔家乡,在父母建立的蔬果园基础上再次创业。临别时同学们问我:“真的要回老家吗?”

把父辈的土地种上“云端”

    沈钻专,1995年出生。2018年于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经济学专业毕业后,回家乡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经营生态农业公司,培育的“樱桃番茄”和“一藤一瓜”荣获省级农业技术奖项。

    是的。那时,现在,我都认为这是一个对的方向。生于斯,长于斯,只有真正与土地打过交道的人,才能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字字灼心。父母躬身田垄的身影,乡亲们面对规模化种植销售时无助惆怅的眼神,便是我一定要回到故乡创业的原因。

    我回到家里时,地里种的是卷心菜、青菜和梨、枇杷等普通蔬果。市场状况唯有“脆弱”二字能形容:盛产蔬果省份的产品一旦涌入,价格将暴跌;天气一旦有突变,产量将大幅下滑。

    “受制于天、受制于人”。我们的土地上永远不缺勤劳与勇气,但是缺技术、缺渠道、缺视野。我下决心,定要改变这样的局面。

     地,只有30亩。我多次与村里沟通,在村干部的帮助下,终于租赁了500亩。父亲用两句话概括这片地:“完整!有前景!”

    技术,我四处奔走寻找支持。经织里镇和湖州市政府牵线,我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专家团队取得了联系,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引进高原农产品平原化种植技术。

    在浙江大学专家的指导下,我尝试种植灵芝、羊肚菌等高原农产品。这些原来产于高原的作物,生长环境条件极为苛刻,所以市面上产量低、价格高。一番努力后,它们在平原地区成活了,并且走上了市场。从此,“土地之梦”飞到了“云端”。

    高原产品种植获得成功,有不少人来询问我的经验。我很少去谈如何成功,却会真心地告知怎样经历挫折。试种大球盖菇时,竞争性杂菌无情地蔓延开来,对大球盖菇的菌种造成破坏。50亩啊,颗粒无收!在近乎绝望的日子里,我与技术人员和工人顶着压力,另辟20块试验田,不断寻找消杀方法。科学、勇气、毅力,还有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心汇集起来,终于让大球盖菇在园区成活。

    如今,公司在突破种植技术并且成熟之后,向周边的村民免费提供培训。创业路,拓展到省外;线下的产品,正酝酿通过线上去往更广阔的市场。

     助力乡村振兴,我义不容辞,因为我永远牢记自己的两个身份:一个农家子弟,一名农林专业大学毕业生。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14日 12版)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