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长江第一坝——中坝

2015-08-09 22:45 来源:川南经济网www.chuannane.com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从成自泸赤高速公路经过,站在泸州江阳区与合江县交界处的野山上远眺长江,浩浩江水在江阳区弥陀段下游突然变得更加宽阔,似一个巨大的湖泊。湖心隆起一座孤岛,四周黑黝黝的林子,像一道油绿色的泥巴墙,微风吹过,林中隐现白墙瓦屋或红砖洋楼,更增添了几


   
初 旭  文/图
 
 
   从成自泸赤高速公路经过,站在泸州江阳区与合江县交界处的野山上远眺长江,浩浩江水在江阳区弥陀段下游突然变得更加宽阔,似一个巨大的湖泊。湖心隆起一座“孤岛”,四周黑黝黝的林子,像一道油绿色的泥巴墙,微风吹过,林中隐现白墙瓦屋或红砖洋楼,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每到洪水季节,整个岛子被黄汤汤的江水包围,成为一座孤独的岛屿,远眺中坝村,景色迷人,就像一个硕大的冒号或惊叹号横卧江中,甚是壮观。时值洪水季节来临之际,笔者再次独闯长江第一坝——水中坝进行探访,把当地村民盼望旅游开发的心声传递给广大网友。
 
特殊位置形成长江第一坝
 
   位于四川泸州段境内的合江县大桥乡中坝村(1996年划归长江村),是长江环绕的江中陆地,拥有五个行政组六百多人口,面积四平方公里左右,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长江中水中坝上常驻着如此多的村民,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实属罕见,因此人们誉为长江第一坝。
   此次探访,长江还处于枯水季节,我们从江阳区的弥陀镇街上下车,跨过干枯的内河,沿着农人留下的河堤往江中“孤岛”走去。顺着河滩上一条杂草丛生、卵石遍地的小路往岛子中心行进,路两边是一枚枚五彩缤纷的长江奇石,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时不时走过一丛丛摇曳着白花的芦苇,有黑雀、白鹭、仙鹤等水鸟在其间叽叽觅食,亦或展翅低飞。临近岛心,有一片宽阔的沙地,空旷的沙地上到处都是劳作的人们。
   顺着村民的手势,记者顺着一条宽约两米,长约一公里的防洪堤往里走,穿过竹林,紧走几步,坡上便是村民家。早年村子有六百多常驻人口,随着打工潮的风起云涌,许多年轻人经不住外面世界的诱惑,纷纷走出村子,走出被洪水包围的困惑,带着对村子的一份眷念外出打工,留下一群老人或孩子。走近村子,每位村民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与祥和,谈起古老的村子都如数家珍,侃侃而谈。
 
 
新媳妇家门口迷了路
 
   水中坝实际上是一个圆形山包,为了防洪和美化家居,山包周围全是十多米高的慈竹和凤尾竹,中间便是全村人的住房。诸如上槽房、下槽房,槽门口,碾子阁,这些房子的建构既有土木的,也有钢混的。房子的布局大致为背靠山包,面对长江,绕山而建。
   走进村子,像走进一座迷宫。我们绕村子走了半圈后,插入村子中央,左拐右拐,都在村子中间转。走到一些院落,似无路可走,迷惑间,又见有人从一条不容易发现的小巷里走出来,我们顺着来人的路线往里走,便见一片绿地,四周又是村民院落。带路的村民有意让笔者走在前面,几经“疑无路”,总见“又一村”,绕来绕去,常常又回到出发的地方。据说有位新媳妇刚嫁到中坝时,做菜时到商店买盐巴,一早晨也没有买回来,原来在村子里迷了路,无法找到自己的家。据当年的宋海疆老人介绍,解放前,村子很穷,大多住的是低矮草屋,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间瓦屋,那时进村后更难走出来。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基本上没有草屋了,村上的人或做农业、或经商、或外出打工,房子也大都变成了钢混小楼,或高或低,或白或红,老远就可以认出来,迷路的也就少了。高高的防洪台成为村里的标志性建筑,迷路了,站在高处,看看防洪楼在哪里就知道路怎么走了。
 
曾是南宋水军操练场
 
   上有5个生产合作社,总数两百多户,总人口六百多人。长约3.5公里,宽1.5公里,四面江水包围,像一条长长的扁担横亘江心。这条巨大的扁担上,很早就有人迹活动。南宋时期,为了抗击蒙军的大举进攻,泸州知州便在泸州城下游约二十多公里处的神臂城高筑城池,把神臂城下的淹坝、黄氏坝、中坝作为水军操练场所。前面两坝均三面环水,唯中坝四面滔滔江水,因而许多军事演习便在这里开展。1986年,坝上村民李德成建房打地基时,曾掘得青铜短剑一把和一只铜锅耳朵,进一步佐证了该地先民活动的久远。岛上一座破败、风化的黄氏女墓有着许多传说,有人说那是黄氏坝上大姓黄家闺女因贪恋水中坝风光,常在丫环婢女的陪护下,乘花船到中坝上游玩,其后病死深闺,人们便将其移葬此处。有位姓邓的老太太说得更玄,说那墓是南宋时期一皇帝之女,不慎失足长江,成为“水打棒”,坝上的人们便将那公主葬在坝上翠竹丛中,那墓就称作皇帝女之墓。真真假假,无文字记载,也就无从查考。
 
   村子边上有一个叫叉鱼滩的地方,记者好奇地见到许多村民正在舀鱼,一人舀一段时间后,让给别人。随行的村民介绍说,这地方是长江鱼的必经之处,仅容一人叉鱼,很多人又都喜欢到这里来叉鱼或舀鱼。时间一长形成了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每来此处叉鱼的人,都按先后顺序在滩上排队,按人多少共同订立叉鱼次数。人少每人可叉100下,又让给下一个人。人多叉的次数少一点,到时或满数后自觉让位。否则,会遭众人谴责。古朴民风流传到现在,依然经久不衰。

来源:2015.7《泸州新农村》创刊号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