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德网络-川南经济网-chuannane.com

川南经济网老版

川南经济网

当前位置: 川南经济网 > 科教

滁州:寿县文化绽光芒,红色精神永不凋

时间:2023-08-26人气:编辑: 初旭

7月30日滁州学院赴寿县小分队前往寿县开展主题为“探寻寿县文化”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对楚文化的历史起源,文化内涵及发展现状进行了解研究,也探寻其他非遗文化的现代传承与保护之路。

微信图片_20230826160257.png

图1——楚文化博物馆前团队合照

踏入楚文化博物馆的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楚大鼎,一行人仿佛穿越回了千年以前的楚国,感受到了古老的岁月所带来的氛围。随着脚步向馆内移动,一路上都陈列着各种青铜器和瓷器,从书法到绘画,都展现出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博物馆通过运用现代博物馆建设、展陈理念和技术设备,将古物与人的距离感缩减,让每一处细节都能够清晰的呈现在眼前。这次参观为队员们提供了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机会,各种历史悠久的青铜器都在无言地传授楚人的记忆。队员们仔细的观赏每一件展品,感受着楚文化具有的独特魅力,仿佛在与文物背后的历史产生了一种心灵上的共鸣。

微信图片_20230826160323.png

图2——楚大鼎

在饱览一楼的古文物后,队员们来到了二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厅。这个厅室所展现的是楚人的生活中文化,馆中所塑造的楚人生活之景让他们对其中日常生活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当经过用楚人的书法与绘画装饰的走廊时,队员们被楚人留下的杰作所吸引。那些古老而简单的楚体字在页面上活灵活现,如同龙和凤在舞动。那精致的山水画传达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雅,透过这些能体会到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楚人的文化艺术不仅仅体现在所创造的物件之中,更体现在留下的精神文化之中。在民族精神中,积极进取、开放融合、革故鼎新和至死不屈都是描述楚人所具备的优良品质。不满足于已知,勇于向未知领域渗透,向未得领域开拓。

微信图片_20230826160342.png

图3——队员欣赏书法文化

微信图片_20230826160400.png

图4——寿县“寿”文化

  将目光从楚文化中收回,时间来到近代。寿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也是一块红色热土,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党的活动时间较早,是安徽省第一面党旗升起的地方,在这里诞生了安徽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小甸特支。1929年5月9日,寿县县委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记载:“寿县在民国十一年,就有二三同志的组织,当时是党的婴儿的时候。”在寿县大地成长的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并投入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中,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做出巨大贡献。

微信图片_20230826160419.png

图5——寿县革命文化

参观完楚文化博物馆之后,队员们出发前往古城。淮南寿县,古称寿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此,曾10次为郡,并屡为州郡治所。明清以来,按照防御战争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断进行整修。是中国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比山西平遥古城还早100年。寿县古城曾为战国时期楚国最后的都城,随楚四次避秦兵锋,文物精华,咸集于此。寿县古城墙保存的完好,所以至今依然能够看到它清晰的历史面貌,尤其是保存完好的四个古城门,分别是东门称为宾阳,南门称为通淝,西门称为定湖,北门称为靖淮,这里依然是历史最初的模样,没有太多现代化的修葺,历史的厚重感依然存在。在离古城稍远处便能看见一座城墙横拦在一条长河之间,仅有一座桥梁连通两岸。

微信图片_20230826160442.png

图6——寿县古城墙

古城内的孔庙是此次实践的最后一站。这座孔庙是寿县古城内仅有的几座国宝级文物,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代,元康定元年移至西街。元泰定元年(1324年)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共经大小42次维修、扩建,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建筑群。现有建筑为明清时期遗物,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孔庙内文化氛围浓厚,有博物馆陈列当地所有的文化产物。

团队此次前往正好赶上了当地的书法展览,孔庙中有一室内对外人开放,墙上挂满了书法作品,作品之多以至各个作品之间看不到缝隙。可见当地人受文化熏陶之深,有很多居民深爱书法。

 

微信图片_20230826160503.png

图7——孔庙合影

实践队负责人表示,这次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学习中华历史文化机会,让我们对楚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表示在以后会向身边的人宣扬此次的实践,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楚文化,学习楚文化,我们将为宣扬历史文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了解楚文化的历史,认识千年的古城,让此次赴寿县小分队的成员提高见识,了解寿县的历史,激发了成员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