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德网络-川南经济网-chuannane.com

川南经济网老版

川南经济网

当前位置: 川南经济网 > 深度

清明雨——忆英年早逝的画家黄同江

时间:2023-04-11人气:编辑: 初旭

ed8c674f20f64fff93c40f66569ba2df.jpg

作者:魏闻声

    飘飘洒洒、淅淅沥沥……绵绵不绝的清明雨如烟似雾如泣如诉,直落得云暗天低春残红褪。黄同江走了,这位才华横溢、正值盛年的画家,竟丢下娇妻爱子、丢下心爱的画笔就这样悄悄地走了,消逝在迷迷蒙蒙的清明雨中。

    杜牧安在?为什么要把清明吟咏成断肠的时节?

    同江真的走了吗?那飘洒的雨丝中怎么到处都是他的身影和画卷?往事伴着雨丝,在眼前浮现。

   初识同江在乌蒙山麓赤水河北岸的山区古蔺县,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正值中国“非常时期”。同江和我都是在“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青”接上级通知到县文化馆参加“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展览”的展品绘制工作。

   那也是一个细雨绵绵的清明时节,我带着画具到县文化馆去报到。文化馆在县城大街上,是晚清一官员旧宅,在古蔺属有模有样的建筑,从街边到文化馆办公室要上四五十级宽大的石阶,颇有气势。雨越下越大,我未带雨具,便用画夹遮雨,抬头一看,见高高的石阶上也有一个青年用画夹遮住雨向上攀登。我们相视会心一笑,这一笑便是我们友谊的开始。

   同江个头不高,鼻梁挺直,双目炯炯,闪动着深邃睿智的亮光。他是从重庆江北到古蔺插队的知青,与我一样,都是出生“黑五类”有绘画一技之长头上戴着“可以教育子女"的帽子。那时,我们都二十出头,同江比我略长,他具典型的重庆人性格,热情、厚道、乐于助人、勤奋上进,很快赢得在一起搞展览的老师和“知青”的友谊。

    古蔺是一个闭塞贫穷的山区县在绘画、艺术方面更是孤陋寡闻。80年代前仅有一名西师美术系毕业的学生分到此地工作,在“文革”中也死于非命。当地的美术爱好者只有靠临摹印刷品自学绘画,黄同江的来到给美术爱好者带来一股春风。他少年时代便追随毕业于西师美术系的兄长学画,勤学苦练,基本功好、创作能力强,自然成了我们的领军人物。

   在那个年代,画领袖像是非同小可的政治任务,要格外谨慎小心。大家都是用“九宫格”开方放大,不敢越雷池一步。同江“艺高人胆大”不拘此格,拿起油画笔直接就在画布上挥洒,画出的效果人人称道。记得有一幅表现毛泽东长征遵义会议时期的肖像,蓝本是一张印刷效果不太好的照片,同江用十分精到的“俄罗斯巡回展览派”的风格将其完成,无论造型、色彩、构图、笔触都十分精彩,可谓神形兼备,赢得一片赞扬。

    同江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勤奋。他仿佛上足发条的钟表,成天画笔不离手,装着速写本的小挎包从不离身,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速写本一月一换。几乎每天清晨、黄昏都要到河边、山林、街口画色彩风景写生。当年物质匮乏,买不到油画纸和油画布,同江便带着画友们自己动手做。最初用旧画报纸做,先刷胶,再用油印机滚子蘸上白油漆,在旧画报纸上反复拖两次即可。后来同江嫌纹理不好就改用纱布裱在纸板上再拖油漆,这样做出的纹理接近用亚麻做的油画布,画出的效果好多了。那年月纱布也不好买,要批计划,批计划十分繁琐,同江便把自己的蚊帐剪掉,做了一批油画纸,忍受蚊虫叮咬之苦也要换笔下生花之乐。当用这批纸画成的油画风景、人物写生钉满墙头之际,不嗜烟酒的同江这时会点燃一支香烟,在烟雾中兴高采烈地侃侃而谈,从色彩到构图,从艺术到人生,古今中外,无所不及。

   同江博闻强记,口才也不错,肚子里装了许多逸闻趣事。画累了,他常给画友们“摆龙门阵”“侃大山”一开口便绘声绘色,让你如临其境,欲罢不能。

     1972年清明时节,同江与我结伴到一个中药材种植场去写生,这个药场位于川黔两省交界的原始森林边缘,山高林深,景色迷人。层层叠叠的森林、虬枝盘曲的藤蔓、淙淙流淌的清泉、异彩纷呈的野花、变幻无穷的云雾,怎不叫人技痒难熬,巴不得片刻之间将其尽收笔底。白天在密林中穿行猎艳,画色彩风景,晚上便在煤油灯下为药场工人画肖像素描和速写。同江仿佛一个画画的机器,拿起笔便激情澎湃,不愿停止。白天他要画十多幅大大小小不同的油彩风景,晚上要画两三幅人像素描。清明时节,山林中气候变化很大,我俩为多带纸笔颜料,衣服带得不多。一天清早,我俩转悠到一个林坳之上,但见初升的太阳从林莽间冉冉升起,给远山近树抹上了一层明亮的玫瑰色,林间云蒸霞蔚,气象万千,马上把人吸引住。同江激动不已,迫不及待地打开画箱,钉上画布拿起画笔,挤颜料的双手都在发抖。景色虽好,可山风强劲,寒气逼人,我俩都未穿毛衣,不一会儿手就冻得抓不住画笔。我建议找个避风的地方画,同江冻得上下牙直打架:“机不可失,我有办法。”说着便放下画笔在山坳一边搓手,一边跑步转圈。我跟在同江身后,跑几圈画几笔,往复近一个小时,终于将这美丽“冻人”的风景留在画布之上。

    我生性疏懒,习惯消消停停的画法,如此快节奏,累不过同江。一天中午,林间的细雨又迷住了山道,我便窝在住地看书。同江不舍上午看到的一处好景致,穿着雨衣独自去了,这一去就是四五个小时。晚饭时间已过还不见人回来,我着急了,忙跑到几个路口去看,都不见踪影。我又跑到山坳上大声呼喊,只听到远山的回音。传说林中常有野猪、狗熊出没,我急忙向药场场长告急,他派了几个工人与我一道分头寻找。

    我们在山林中窜了近一-个小时。这时,雨停了,斜阳落照洒满山林。谢天谢地,终于看到背着画夹、提着画箱的同江披着霞光出现在林间山垭路口,虽然疲惫不堪,却一脸灿烂。连声说,好惨了,好惨了!看着他冒雨画回的三张精美的油画写生,我为没有同行,后悔了很久。

    辛勤的汗水浇开了艺术之花,不久同江创作的《苗岭金秋》《扎根农村放眼世界》《春风吹到大凉山》《山深杜鹃红》《赶马人》等一大批美术作品,便先后在省市展出,并分别由《四川画报》《四川日报》刊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些作品虽然被打上“齿轮和螺丝钉”的时代铬印,但当时仅二十出头自学成才的“知青”能有这样多作品问世,自然非同凡响。不久青年画家黄同江的名字便在川南和四川美术界传开了。

   “此生愿化杜宇鸟报春啼血死方休”,此诗句同江手书悬于古蔺文化馆分给他居住地不足10平方米的斗室之中,他是个为绘画“玩命”之人。同江视绘画为宗教,心无旁骛,虔诚敬业。他常说人生短暂,人人都是匆匆过客,决心用自己的心神精魂绘出一幅幅技术精湛、动人心魄的艺术作品,以留下几个闪光的泥爪之痕。

    又是一个清明时节,同江与我一起到赤水河畔的太平镇参加“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的展品绘制工作。我负责一套组画,同江担当重任负责巨幅主题油画《四渡赤水》的创作。四渡赤水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化被动为主动的一次重大战役,史称是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在当年完成此画的创作自然非同小可。同江为画好此画,可谓全力以赴,呕心沥血。先到贵州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旧战场,再到赤水河当年四渡赤水所经几个渡口体验生活收集素材。构图稿、人物、环境、道具、素描稿、色彩稿大大小小足足画了两百多幅。两个月后第一稿画成,但审查没通过。同江毫不气馁,废寝忘食地查找资料,重新构图,重新创作。油画很大,约30平方米,创作地点较差,就在陈列馆大厅。解放前,这里原来是一个名“四公号”的旧盐仓,又黑又潮。当时太平镇的电力不足,电灯半明半暗,还常常停电。同江的油画便只有借助两盏煤气灯完成。那时生活条件很差,我们住在太平镇山顶一个简陋招待所,我第一次见识臭虫就在这里。晚上,大家被咬得全身是疙瘩,睡不着,揭开床垫一看,密密麻麻的臭虫爬满床板,紫黑色的臭虫吸饱了我们的鲜血,像黄豆一样一个个圆滚滚的,大家一见都吓呆了。第二天招待所的负责人才派人来喷药灭虫。这是三十年前的往事了,至今谈起臭虫,头皮都会发麻。每天的伙食也是粗茶淡饭,一个星期打一次“牙祭”。唯一的营养便是赶场天买点鸡蛋,晚上在煤油炉上煮两个鸡蛋补充。这次创作的时间也拖得较长,从清明开始,直到中秋节后才结束。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和缺乏营养的生活,严重地损坏了同江的健康。为抢时间完成创作,同江带病坚持,每天都要熬中药喝,浓烈的中草药味从清明一直延续到中秋方才消散。后来画友们开玩笑都说同江的油画《四渡赤水》是在中药罐里熬出来的。

    这幅药罐里熬出来的油画《四渡赤水》确实非同凡响:隆冬,川黔边境赤水河畔,晨曦初露赤水河从莽莽群山中奔流而下,依山而建的太平镇云雾袅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冒着凛冽的寒风屹立在峻峭的山崖之上,凝目远眺。刘伯承与几位红军指挥员正围着一张地图作战斗部署。一队队红军战士,冒着寒风急速行进。远处,成千上万的红军人马正冒着炮火硝烟飞渡赤水河上的两座浮桥。此画,场面浩大气势雄伟,人物众多,是同江70年代的代表作。

     今天,这幅油画依然悬挂在太平镇红军四渡赤水陈列馆正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专家记者,对此画倍加赞赏,人们都知道这幅画是“文革”后首批考入四川美术学院的实力派画家黄同江教授所创作,但有多少人知道,黄同江在创作此画时还仅仅是一个二十来岁,自学成才的“知青”画家呢?

    1977,年同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并被选为班长。他们这一班可谓人才济济,而今名震海内外的何多林、程丛林、罗中立这些璀璨夺目的画坛明星就在这个班从重庆黄桷坪升起。经过严格系统的学习,使同江如虎添翼,不仅提高技艺拓宽视野,思想也发生了质的飞跃,更加坚定了他为人生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向。

    同江深知“功在画外”他博览群书,犹喜诗歌,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大学二年级时他凭借精湛的绘画技巧和坚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力挫群雄脱颖而出考取川美国画系著名画家李文信、杜显清的研究生。这段时间,他潜心中国古代画理、画论的学习,并将其与西方画理、画论进行比较研究,苦苦追寻锤炼能展示自己个性绘画的艺术语言。

    造物弄人,正当羽翼丰满,准备放手一搏之际,家庭与工作的不顺使他忍痛离开四川美术学院调到广西柳州教育学院任教。此时同江心境不佳。1987年清明时节,我到桂林出差专程到柳州看他。冒着缠绵的清明雨找了很久,才找到他所在的学校。当我敲开同江住宅门之时,同江正在烧焚一些旧画稿,室内陈设极其简陋,仅一床一桌一画案。几个木箱和几堆书刊、画卷、画框杂乱地堆在一起,同江见我远道而来,自然“不亦乐平”我指着他正在焚烧的画稿开玩笑道:“垡玉焚诗吗?"同江笑答:“不至于此一些旧作看不顺眼了,留着没用,触目纵横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嘛!”

    同江伴我游览柳州城,在柳江边续续停停地清明雨中司江深情地咏起柳宗元的诗:“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远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此刻同江之心多似柳侯之境呵。

    同江冒着使人断魂的清明雨送我离开柳州,双手紧握依依惜别,互道珍重互相鼓励。坚信“乘风破浪终有时”,祈盼“柳暗花明又一村”。

   “苦心人天不负”,不久同江的学识人品和精湛的技艺被柳州人所识,市领导将一项重要的创作任务《柳侯祠》壁画交给以同江为首的一批青年画家完成。接到任务同江热血沸腾,为画好此画,他认真阅读了柳宗元的传略和诗文,到柳侯遗址凭吊写生仅柳侯的人物造型就画了十多个他带着一批青年画家苦战大半年,五易其稿,终于将表现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的生平和业绩的大型壁画完成。此画用丙烯绘制,面积约两百平方米,气势恢宏,造型吸取汉代画像砖之营养,色彩俊逸典雅,富装饰风格,受各界好评。

    长期不懈实践与探索使同江的速写十分了得,将他的速写与黄胄、叶浅予等以速写进入绘画艺术大师行列的作品放在一起也毫不逊色。去年同江编著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户外速写》一经面世便获得好评。全国体育美展金奖得主、著名中国画家吴绪经先生对同江的速写推崇备至,称赞其“融汇了中西绘画的理论,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性”。

    90年代初,同江的绘画创作风格起了质的飞跃。他从广西柳州桂林辗转调回四川成都,有了温暖的新家。经历了迁徙流走,同江更加珍惜时间,他不骄不躁,不为声色犬马所感,甘于寂寞,笔耕不辍。在此期间他画了一幅王维的诗意画《坐看云起时》送我,坐看云起时正好表述他平和的心境。

    这时同江不动声色地开始实施宏大的创作计划。除了部分参加全国美展的现实题材之外,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中国古代人物和神话传说的创作,其中重头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汇《诗经)系列画的创作。这批作品同江用“文火炖鸡”之法去画。一年五六幅。十年来,他用极大的毅力画了六十余幅。这一大批作品都是用中西融汇之法完成。画前先根据内容,在画布上制作肌理,干后再动笔。人物造型则吸取现代画像砖、拓片和石刻之营养。重画面构成,轻明暗重轮廓,画面清丽典雅,看后使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历史,回到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之中。著名美术评论家孙克对同江所创作的古代人物做了很高的评价,“黄同江画古人虽无巨大辉煌的场景,可是他作品中努力表达古代文明的氛围,足见他为此付出的心血,或许他得到了与古人物通的一点灵犀,确是难能可贵的了”。

    1998年夏天,我陪同《美术研究》主编杜哲森先生到成都出差,我同他一起到同江家里看了这一批作品。杜先生是我国著名美术评论家,他看得很认真,很仔细。看后杜先生感叹万千,他说很久没有看到这样有品位、有个性的绘画作品了。而今世风日转,人心浮躁.能够潜心创作,把艺术视为生命的人已经不多了。

他鼓励同江把这批画画好,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他建议同江注重人物性格刻画和时代特征,把场面画大点,以展示中华灿烂辉煌的远古文明。

    近几年,同江的绘画创作进入炉火纯青之境,他创作的《火焰山下》《沸腾的草地》《草原旋风》《1935年5月大凉山之夜》等频频入选全国工笔画展、全国体育美展、全国第九届美展并获奖。正当他准备为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动笔之际,却溘然辞世,老天多么不公呵!

    哀乐低回,白花如云。同江如战死疆场的勇士,像报春啼血的杜鹃真的走了,消逝在这昏昏惨惨的清明雨中。断魂的清明雨迷蒙了双眼,眼前一切变得模糊不清,恍惚间墙上画轴中那个羽扇纶巾的诸葛亮朝我走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天呀!向我走来的哪里是诸葛亮,那是同江兄呀!

泪雨研墨作联遥祭:

   人惊秀质,对九夏三秋,笔正光生字水;

   天妒英才,问万壑千流,君何早逝同江。

    如诉如泣,绯侧缠绵的清明雨快些停住吧。多希望同江能像当年在药场森林去写生一样雨过天晴,背着画夹,提着画箱,披着霞光带着灿烂的笑容走回来呵!

来源:《四川文学》(散文百家)

相关链接:

     黄同江,1947年9月生于重庆,2004年4月与世长辞。于1977年考入四川美院油画系,后考取四川美院国画系研究生,师从李文信、杜显清教授。毕业后执教于四川美院、柳州教育学院美术系、广西师大美术系、四川教育学院美术系。

  生前曾是文化馆美术干部、四川教育学院美术系副教授。在国内外专业刊物、画册、报纸发表中国画、油画、水粉画、插图500多幅。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在全国大展中获奖1次,省展中获奖4次。

注释:字水,重庆古称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