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德网络-川南经济网-chuannane.com

川南经济网老版

川南经济网

当前位置: 川南经济网 > 文旅

以文字照亮人性的幽微之境 ——论邵忠奇《水生》的文学张力与精神突围

时间:2025-04-22人气:编辑: 初旭

微信图片_20250422185604.png

文/初旭

      在当今泥沙俱下的小说创作场域中,多数作品如同批量生产的工业制品,在形式的迷宫里迷失了文学的本真。创作者或是沉迷于语言的狂欢,或是屈从于市场的逻辑,将小说异化为炫技的工具与媚俗的载体。而邵忠奇的中篇小说《水生》,恰似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划破浮华的表象,直抵人性深处的褶皱,在《四川文学》2025年第四期刊发后,旋即成为值得反复咀嚼的文学样本,不仅让我有读下去的冲动,而且读得如醉如痴、酣畅淋漓,且有一种顿开胸怀一定要写评论的涌动。

一、命运褶皱里的生命叙事

      这部小说,不走寻常路线,不仰正面视角,不取主观姿态,而是剑走偏锋,恰如其分地把人物命运与社会矛盾层层叠叠交织在一起,让一个背光而坐的水生成为故事的主角。小说渲染了水生内心的多重反复,刻画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村青年,善良、血性的本质、本能和矛盾纠结的内心世界,却与外部环境有所隔阂,以文艺的方式构筑自己的精神空间,也让读者感同身受,释卷长吟。

     《水生》以川南乌蒙山腹地古蔺县茅溪镇的沙子田为叙事坐标,在马跃河蜿蜒的水波中,铺展了一幅充满痛感与挣扎的生命长卷。母亲溺亡的悲剧、哥哥火生的逃亡、自身命运的困局,构成了主人公水生生命中的三重阴影。11岁辍学筑桥的执念,既是对母亲的隐秘告解,亦是对抗命运无常的精神图腾。当他在城市以钢筋绑扎工的身份谋生,用三千元购买了被跨国拐卖的草娥,再到草娥意外离世后执着返乡建桥,每一个生命节点的选择,都裹挟着底层人物在生存困境中的无奈与倔强。

      小说巧妙设置了水电站与石拱桥的矛盾冲突——政府主导的合作工程与个人精神信仰的对抗。这组矛盾超越了简单的利益博弈,折射出时代发展进程中个体精神家园的坚守与异化。水生拒绝与政府水电站合作的执拗,本质上是一个被命运反复捶打的灵魂,在物质洪流中为自我寻找的精神锚点。正如他所言“我回来,就是要修桥的”,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让冰冷的建桥行为升华为炽热的生命仪式。

    二、群像交织中的人性图谱

       邵忠奇的叙事艺术是高超的,其语言表达也别具一格。读忠奇的文字,读的是迎面扑来的泥土气息。这是从川南最南边的山水中,汲取了空气和水清醇的养分,酿造了乡思与乡愁中地地道道的气息,有点甜味,更有点苦涩。如品老酒,似沐春风。忠奇正是用这样的文字艺术,从残缺中提取到爱,从丑陋中提炼到美,从拙劣中提纯到善。他手中的笔,像极了一只手电筒,在他试图把一束光贯通始终,赋予那个背光而坐的人的同时,雕刻了一组群像交织中的人性图谱。

      水生的坚韧与偏执,大花的善良与包容,天亮的憨厚与忠诚,富贵的狡黠与贪婪,每个人物都如同多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复杂光谱。尤其是对水生的塑造,作者摒弃了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将其放置在道德与情感的灰色地带:他既是草娥悲剧的参与者,又是试图用建桥行为完成救赎的行动者;既是对抗体制的“叛逆者”,又是坚守内心秩序的“理想主义者”。

       小说通过一系列极具张力的情节,将人物推向命运的十字路口。水生曾经对草娥执着的爱转给大花之后,在这对恋人中重新形成了生死与共的情感纠葛。拐卖团伙秘密的逐渐揭露,火生归来并被判刑带来的精神冲击,在这些戏剧化的冲突中,人物的性格特质被放大到极致。当警察反复核实一个叫“黎枣”的女人时,水生心中隐藏了多时的隐秘不断浮出水面。整部小说以“桥”为载体,贯穿全文,如同一首回响在灵魂深处的生命之歌,让人久久难以忘怀。伴随富贵安排的一个个局,伴随桥梁修建中一个个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过程,水生与大花的恋爱在矛盾交织中达到高潮,结婚证、户口簿像剪纸一样在水生眼前飘来晃去,然后带着一缕青烟飞去了云霄。拐卖、绑架、敲诈、勒索、遣返以及结扎、引产这些词汇,不断冲击着他膨胀欲裂的大脑,展现出水生这一艰辛而坚韧的人生历程和社会问题。

       桥成了吗?没有!原准备的踩桥大典与水生和大花的婚礼在杏花开的时候同时举办,但结局是:桥未建成时,水生带着家人逃离了沙子田,这个结局不仅是个体对现实的无奈妥协,更是对人性脆弱与尊严的深刻注解。

三、文学维度的精神突围

       邵忠奇无疑是一位擅长编织故事的老手。他的若干部小说,都扎根于他的家乡沙子田。现在,他再次从沙子田搬来了一块一块的石头精心堆砌,垒成了这部《水生》。说实话,我曾去过他的家乡沙子田,熟悉他写的风景和环境:巴掌大的天,盖住地底下一片田园,一条小河贯穿乡村全景,给人世外桃源的美感。但在艰难的岁月,我曾惊叹这山间锦绣的世外桃源是怎么形成的!

     《水生》最动人的文学价值,在于其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深刻洞察。邵忠奇摒弃了宏大叙事的惯性,转而聚焦于个体生命的微观体验,将水生内心的隐秘欲望、道德困境与生存焦虑,编织成一曲震撼人心的生命悲歌。作者以近乎残酷的笔触,撕开了底层人物的生存真相,却又在黑暗中点燃人性的微光——水生对草娥跨越世俗的深情,大花不计前嫌的陪伴,都成为照进生命深渊的温暖光芒。

      在艺术表现上,小说采用双线叙事结构,将现实的建桥过程与回忆中的生命创伤交织推进,形成强烈的叙事张力。语言风格兼具诗性与质感,既有“马跃河的水波里藏着太多未说出口的故事”这样充满诗意的隐喻,也不乏“钢筋扎进手掌的刺痛,比生活的苦难更真实”的直白表达。这种语言的双重性,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我认为,在不同人眼中,同一现象之下蕴藏的本质也是不尽相同的,可以分成两个方向:其一是属于“人性”的,它关乎人的欲望、孤独以及不为人知的精神角落;其二是属于人的“社会性”的,它涉及阶级、分工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再发现和再反思。我感觉,邵忠奇的兴趣也许还是更多地聚焦在第一个方向。书中人的内心纠葛与外在行为,往往来自他们独特的人生记忆以及心灵困境,比如层层剥茧地剖析一个背对着阳光的人,他面临的艰辛和苦涩,面对着的期盼和呐喊。

      邵忠奇以悲悯的情怀与冷峻的笔触,完成了对底层人物的精神书写,让文学回归到对“人”的本质关怀。当水生最终带着家人消失在马跃河畔,他带走的不仅是个人的秘密,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密码。这部小说如同暗夜中的火炬,照亮了人性的幽微之境,也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极具启示意义的范本。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学力量,永远来自对生命的直面与人性光辉的追寻。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
标签: